行業資訊 化工 資訊詳情
2025年煤化工行業分析:企業盈利水平低
 煤化工 2025-04-25 10:28:28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挑戰。尤其是煤化工行業,在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煤化工行業的現狀分析,探討面臨的挑戰及提質增效的對策,以期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煤化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在碳排放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2020年,國家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了中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標誌著我國能源轉型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煤化工行業,作為能源領域的關鍵部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作為我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基地,其發展狀況對國家能源戰略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該行業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綜合能耗高、固廢排放量大以及企業盈利水平較低等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從優化產品結構、降低能耗、加強固廢綜合利用以及推動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等多方面入手,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煤化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品結構不合理

  對比不同工藝路線的甲醇制烯烴工藝,以MTP與MTO為例,按照年處理甲醇180萬噸計算,MTP工藝生產丙烯48.2萬噸/年、乙烯1.8萬噸/年,雙烯收率27.6%,副產物混合芳烴20.6萬噸/年、LPG7.3萬噸/年;同等規模的DMTO-Ⅲ裝置生產丙烯32.75萬噸/年、乙烯34.75萬噸/年,雙烯收率37.5%,副產物LPG和混合碳四共計5.34萬噸/年。

  (二)綜合能耗高

  MTP反應採用固定床反應器,反應溫度450-500℃,原料為精甲醇,進料溫度470℃,燃氣、蒸汽和循環水消耗量較大;MTO反應採用流化床反應器,反應溫度440℃,原料為粗甲醇(含水5%),進料溫度250℃,燃氣、蒸汽和循環水消耗量較小。DMTO-Ⅲ技術噸烯烴產品能耗344 kg標煤。

  (三)固廢排放量大

  煤化工行業固廢處置及綜合利用是困擾行業發展的又一個難題,固廢類型主要為氣化渣、氣化濾餅、鍋爐渣、粉煤灰。經調查,2022年寧東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797萬噸,其中,綜合利用量為1212萬噸,處置量為1585萬噸,綜合利用率為43.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四)企業盈利水平低

  2018—2022年,國內聚丙烯產能呈延續增長趨勢,年平均增長率為10.27%。2018年的增長率為3.03%,是近5年最低的一年;最高的一年為2020年,增長率為16.78%,當年新增產能為400萬噸,其餘年份增長率均在10%以上。聚丙烯市場呈現出供應過剩的局面,市場價格下行趨勢明顯。聚丙烯價格一般在6000-8500元/噸之間波動,煤制聚丙烯的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加之副產品汽油組分油在2019年1月1日之後徵收燃油消費稅,企業市場競爭力明顯弱化。

  二、煤化工提質增效對策

  (一)現有產品的延鏈強鏈補鏈

  開發高端聚丙烯:國內聚丙烯市場目前存在從產能相對過剩走向產能絕對過剩的趨勢,但部分高端聚丙烯專用料國內市場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開發專用料迫在眉睫,如茂金屬聚丙烯、丙丁共聚聚丙烯樹脂、PP纖維料、特種BOPP膜料、PP汽車用注塑料、PP電子電氣用注塑料、PP管材管件PP-R(熱水)/PP-B(冷水)、無規共聚聚丙烯專用料、高挺度熱成型聚丙烯專用料、抗菌防霉聚丙烯樹脂、高熔體強度聚丙烯樹脂、聚丙烯發泡材料專用料、高熔指抗沖共聚聚丙烯、聚丙烯無紡布專用料和高剛性均聚聚丙烯專用料等。

  拓展甲醇下游產品:目前園區的甲醇下游主要是聚丙烯、聚甲醛等產品,結構單一,市場飽和度高。大化所提出了甲醇經甲縮醛制聚乙醇酸(PGA),PGA又稱聚羥基乙酸,是一種單元碳數最少、具有可完全分解的酯結構、降解速度最快的脂肪族聚酯類高分子材料。噸產品原料煤消耗僅為煤制烯烴的1/2,CO₂排放約為煤制烯烴的1/3。

  發展乙烯下游產品: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以乙烯、一氧化碳、氫氣為原料,以鈷和銠膦絡合物為催化劑,生產合成丙醛,現已完成5萬噸/年工業放大。該技術發明的乙烯氫甲醯化金屬Rh單原子多相催化劑屬於首創技術,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目前園區乙烯富餘量約3萬噸,通過操作優化調整,還可以增加2萬噸產能,有利於實現產品多元化。

  發展丙烯下游產品:丙烯下游產品主要為環氧丙烷(HPPO)、丙烯腈(AN)、丙烯酸(GAA-SAP)、苯酚丙酮-雙酚A-PC、直接氧化法環氧氯丙烷等高附加值高端石化產品。近年丙烯直接氧化法製備環氧丙烷技術比較受推崇。直接氧化法(HPPO)是指丙烯用雙氧水直接氧化製成環氧丙烷,生產過程只生成環氧丙烷和水,工藝流程簡單,產品收率高,沒有其他副產物,基本無污染,屬於環境友好的清潔生產系統。國外由贏創與伍德公司、陶氏化學和巴斯夫(BASF)公司聯合開發和工業化推廣。2014年底,中石化長嶺自主研發的10萬噸/年HPPO法環氧丙烷裝置順利投產,江蘇怡達化學自主研發的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2年10月,泰興怡達年產15萬噸環氧丙烷裝置建成運行。

  (二)裝置挖潛降耗

  煤化工企業中節能降耗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改善反應工藝條件、廢水廢熱回收、新技術開發等一系列措施,可以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開展節能診斷,健全能源管理機構,優化能源管理制度,完善能耗計量統計,堅持效益為先,積極推進應用先進可靠、能耗最低、節水型綠色工藝和技術。重點關注單元過程優化集成、先進控制、動力系統變頻應用等為主的工藝節能技術。近年來,通過工頻改變頻、餘熱回收與利用、循環水塔節水消霧、系統自適應「卡邊」操作等措施,每年實現節能5萬噸標準煤。

  (三)開展固廢綜合利用

  根據西北地區區位特點及「煤化一體化」協同優勢,以效益優先為導向,開展粉煤灰外運至終端用戶附近,用於生產水泥等建材;積極推進煤礦粉煤灰灌漿研究測試;開展渣鋪路、沉降區生態恢復的探索;與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氣化灰渣CFB焚燒爐摻燒、氣化濾餅提碳凝膠等技術中試研究。堅持「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前端利用、終端處置」的原則,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真正做到「變廢為寶」。

  (四)CO₂綜合利用

  煤化工行業分析指出,2021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63億噸,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19億噸,占全球總量的33%。煤化工行業更是排碳大戶,以某企業為例,每年轉化煤炭700萬噸,排放二氧化碳1100萬噸。目前現有低碳/脫碳技術受制於工業應用難度大、成本高等因素,還無法支撐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因此,以CCS、CCUS等為主要攻關技術是今後碳減排的方向。

  三、總結

  在分析總結不同煤、甲醇制烯烴工藝路線的基礎上,找出了產品結構不合理、綜合能耗高、固廢排放量大、企業盈利水平低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現有產品延鏈強鏈補鏈、裝置挖潛降耗、開展固廢綜合利用、CO₂綜合利用等對策,以實現裝置提質增效的目的。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煤化工行業必須積極應對挑戰,通過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的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煤化工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