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環保 資訊詳情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構建綠色法治新格局
 生態環境 2025-04-28 16:48:34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標誌著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邁入新階段。草案共分為5編,包含總則、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發展、法律責任和附則,總計1188條。這一法典的編纂不僅是對現行環保法律的系統整合,更是對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的積極回應。以下從多個維度解讀草案的核心亮點。

  一、明確保障公眾生態環境權益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生態環境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草案在總則編第一條中明確提出「保障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權益」,這一表述被視為立法理念的重要突破。現行環境保護法雖已強調「保障公眾健康」,但此次草案將「生態環境權益」納入立法目的,進一步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例如,針對餐飲油煙、露天燒烤等長期困擾居民的環境問題,草案進行了系統規定。這些措施不僅整合了現有法律條文,還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經驗上升為法律,為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堅實的法律依據。

  二、關注新型污染問題的治理

  草案污染防治編共設置9個分編、36章、525條,不僅涵蓋傳統的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還特別關注化學物質、電磁輻射、光污染等新型污染問題。近年來,新污染物的治理成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焦點,尤其是化學物質和電磁輻射對公眾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

  草案針對這些新型污染問題,提出了風險管控、協同治理等制度措施。例如,建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治理體系,明確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體制。這些規定體現了立法對現實需求的及時回應,為新型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撐。

  三、系統保護江河湖泊與荒漠生態系統

  草案生態保護編首次將江河湖泊、荒漠生態系統納入保護範圍,強調對各類生態要素的平等保護。這一轉變突破了以往以單一生態要素為保護目標的立法思路,體現了綜合治理和系統治理的理念。

  例如,草案在生態系統保護一章中,整合了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要素的保護規定,同時新增對江河湖泊、荒漠生態系統的專門條款。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也為水生態保護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四、推動發展與保護的協同並進

  草案在生態保護編中設立「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專章,強調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實現其合理利用。這一設計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有機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例如,草案明確了對耕地、黑土地等資源的保護措施,同時將一些地方實踐中的創新做法上升為法律制度。這些規定不僅有助於保障糧食安全,也為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

  五、綠色低碳發展單獨成編

  草案將綠色低碳發展單獨成編,體現了對生態環境治理治本之策的重視。這一編在現行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法律制度。

  例如,草案在應對氣候變化章節中,明確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責任和義務,並提出了加強技術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這些規定不僅為國內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也展現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大國擔當。

  總結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首次亮相,標誌著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草案從保障公眾權益、治理新型污染、保護生態系統、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多個維度,構建了系統全面的法律框架。這一法典的編纂不僅回應了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需求,也為全球環境法治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未來,隨著草案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將邁向更高水平,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生態環境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