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內蒙古廣袤的草原上,701颱風電機組沿著山脊巍然佇立,隨著呼嘯的山風徐徐轉動。這些風機每轉一圈,就能產生4.6度綠色電力,為千家萬戶送去清潔能源。作為國家首批以沙戈荒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之一,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於2023年12月10日正式投產,成為我國在運的最大陸上風電基地。這一項目不僅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為內蒙古的生態治理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總投資184億元,是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的重要里程碑。項目所在地年平均風速達到8米/秒,風能資源豐富,年均利用小時數最高超過3500小時。自投產以來,累計上網電量已突破百億度,相當於滿足300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這一風電基地的建設,不僅為當地提供了穩定的清潔能源,還通過減少標煤消耗約296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802萬噸,為生態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解決風電外送消納問題,該項目首次採用直流800千伏特高壓輸電技術,並配備了新能源行業首台1000兆伏安/500千伏三相一體主變壓器。這一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風電的輸送效率,還帶動了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升級。興安盟地區風能可利用資源高達2000萬千瓦,年平均利用時間超過2800小時,為風電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風電基地建設的同時,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也在加快推進。項目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總投資約128億元,目前已有效治沙15萬畝,規劃到2030年達到47.2萬畝。通過在科右中旗和突泉縣種植苜蓿、羊草等耐鹽鹼植物,項目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循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固沙治沙,還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多層次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在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風電裝備製造創新示範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園區內實現了主機、葉片、塔架等風機製造全產業鏈布局,累計生產總值超131億元,創造稅收6億元,解決當地就業1000餘人。這一產業集群的崛起,不僅完善了興安盟的產業結構,還推動了現代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為新能源產業的持續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阿爾山市,綠色低碳項目正在同步推進。項目總投資約1.94億元,包括「煤改電」清潔供暖、新能源路燈、智能站牌和充電樁等低碳交通項目,以及白狼林俗小鎮改造等低碳建築項目。阿爾山口岸冬季氣溫低至零下40多度,供暖季長達7個月,年耗電量200多萬度。通過「煤改電」清潔供暖改造和能源監測平台智能監控技術,預計年等效減排二氧化碳超3000噸,助力阿爾山成為我國北方高寒地區首個低碳能源特色小鎮。
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成功建設,標誌著內蒙古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和生態治理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通過技術創新、生態與經濟雙贏、產業集群構建以及低碳轉型,這一項目不僅為內蒙古提供了清潔能源,還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未來,隨著更多風電項目的落地,內蒙古將繼續在綠色能源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為國家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