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核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核電項目審批和建設步伐,不僅為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注入了新動力。從技術革新到投資拉動,核電的快速發展正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核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自2019年以來,我國核電審批節奏明顯加快。2019年至2021年,分別核准核電機組4台、4台和5台。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均核准了10台機組。2024年更是核准了11台,加上此次新核准的10台,近四年每年核准的核電機組數量均達到10台及以上。這一趨勢表明,核電在能源體系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
核電審批的加速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政策支持上。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這一政策導向為核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核電的優勢在於其高效、清潔和穩定。相比其他發電方式,核電機組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常年保持在7000小時以上,位居所有電源之首。同時,核電在生產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二氧化碳,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我國核電發電量達到4447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72%,等效減排二氧化碳3.34億噸。這一數據充分體現了核電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巨大潛力。
從全球範圍來看,核電重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2024年初,英國政府公布了近70年來規模最大的核電發展計劃;2024年年底,越南宣布重新啟動寧順核電項目;2025年3月,日本關西電力公司宣布大飯核電站4號機組重新開始商業運行。這些舉措表明,核電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正在重新確立。
我國在核電技術革新方面走在前列。第三代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採用了「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運用數位化與智能化技術推動建設,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核電站安全。第四代核電站更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喪失所有冷卻能力的情況下,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反應堆都能保持安全狀態,不會出現堆芯熔毀和放射性物質外泄。
積極穩妥推進核電項目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增強能源支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舉措。以單台國產百萬千瓦三代核電機組約200億元的投資力度估算,此次新核准的10台機組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這對增加稅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等均有積極作用。
核電投資對產業鏈的乘數效應也十分顯著。目前,我國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原材料、主設備、輔助設備、儀控儀表產業鏈及其生產和供應能力。以「華龍一號」出口為例,單台機組需8萬餘台套設備,200餘家企業參與製造和建設,每一台核電機組可直接帶動的產值在300億元左右。
核電的快速發展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核電項目審批和建設,不僅為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注入了新動力。從技術革新到投資拉動,核電的快速發展正成為我國能源自主和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未來,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核電將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