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金融 資訊詳情
金融司法助力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金融 2025-05-04 09:20:0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業態勞動者的保險權益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近年來,金融司法機構在保障新業態勞動者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一系列司法實踐和政策引導,推動保險行業優化產品供給,規範平台企業行為,提升勞動者的風險意識和維權能力。

  一、金融法院強化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自2021年成立以來,某金融法院已受理保險糾紛二審案件1796件,標的總額超過21.88億元。其中,涉及新業態勞動者保險權益糾紛的案件占比15.92%。從裁判結果來看,保險機構賠付比率較高,勞動者及用人單位的勝訴率也較為顯著。然而,爭議解決周期較長,特別是在涉及司法鑑定等特殊情況下,處理期限進一步拉長,導致被保險人保險金請求權的快速實現面臨較大阻礙。

  二、優化保險產品供給,規範平台企業行為

  針對新業態特點,金融法院建議保險機構優化保險產品供給,規範展業行為。平台企業及平台合作商應立足可持續發展,彰顯社會責任,加強對新業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勞動者應進一步提高風險意識和維權能力。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其在規範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方面的作用。

  三、典型案例揭示新業態保險糾紛特點

  金融法院通報了八個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明確新業態保險中實際投保人的認定規則;釐清不同責任、不同險種之間的銜接、互斥關係;明確司法裁判對保險公司「寬進嚴出」、形式化核保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對新業態多元用工模式下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予以保護;細化保險條款的審查規則等。

  四、金融審判視角下的新業態勞動者權利保護

  從金融審判視角來看,加強對新業態勞動者的權利保護,需要堅持系統集成,持續加快審判理念、機制、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準確把握並嚴格執行新業態從業者權利保障立法和政策精神,以更創新的舉措、更精準的服務,擦亮保障新業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金名片」。

  五、購買新業態保險產品的注意事項

  在購買新業態保險產品時,需注重對合同主體與資質的核查。例如,確認代理人是否具備保險從業資格。同時,要注重對保險條款關鍵要素的解讀分析,特別是保障範圍與免責條款的審核。投保人可以要求保險公司對投保人關注的保險條款、專業名詞,特別是免責條款進行逐項解釋。在賠付條件與標準的內容上,注重對理賠時效等重點內容的核實詢問。針對與勞動者職業類別緊密相關的專屬事項,需要特別關注,如職業風險適配性問題,以及保險是否覆蓋「高溫中暑」「暴雨路滑摔倒」等職業特有風險。

  總結

  金融司法機構通過一系列司法實踐和政策引導,有效保障了新業態勞動者的保險權益。未來,金融法院將繼續關注新業態保險的新趨勢、新問題,以司法智慧助力破解「數字時代勞動者權益保障」這一難題,推動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金融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