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以及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調節電源的需求增加,抽水蓄能作為一種綠色、低碳、清潔的電力調節方式,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2025年,抽水蓄能行業將在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繼續擴大規模,提升其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對抽水蓄能的國際國內發展形勢、需求規模、發展基礎以及產業政策的綜合分析,探討了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全球共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抽水蓄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約為3870吉瓦,新增裝機容量約為470吉瓦,同比增長約13.9%,占電力行業新增裝機容量的86%。這一趨勢表明,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在這一背景下,抽水蓄能作為一種靈活調節電源,對於保障能源安全、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靈活調節電源的重要性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需要大力發展靈活性火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靈活調節電源。各國主要採取燃氣發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電源來應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問題。例如,美國由於頁岩氣儲量巨大、用氣成本低廉,燃氣機組占比很高;而日本由於天然氣主要依靠進口,能源安全受制於人,因此發展抽水蓄能的意願最高,但受限於狹小的國土空間,其陸地抽水蓄能的資源條件有限。
(三)國際能源局勢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能源局勢的變化對我國能源安全給予了重要啟示。我國應將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發揮製造業強國的產能優勢,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同時,應貫徹「先立後破」的總方針,協調能源安全保供與「雙碳」目標的關係,加強能源國際合作,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大勢,增強我國在國際能源領域和綠色金融領域的話語權。
(一)最新決策部署
2024年以來,國內多項決策和政策部署指明了抽水蓄能的發展方向,即合理布局、積極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中央政治局強調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一系列挑戰,應對挑戰的出路在於發展新能源,進一步建設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二)國內抽水蓄能的發展現狀
我國抽水蓄能裝機規模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已投運電站運行狀態良好,有效保證了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在建規模躍升至億千瓦級,發揮了穩投資的作用。投資主體多元化,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鏈格局初步顯現。
科學論證、合理確定抽水蓄能發展規模,是保障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按照國家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綜合全國各省(區、市)新能源發展規劃和產業鏈發展能力等,在考慮充分利用各類調節資源和需求響應能力的基礎上,預計到2035年全國服務電力系統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需求約600吉瓦,其中抽水蓄能規模約400吉瓦。
(一)裝機規模
截至2024年底,我國抽水蓄能電站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58690兆瓦,核准在建總裝機容量為202551兆瓦。現有裝機規模還遠遠無法滿足電力系統需求,需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推動核准待建項目開工建設。
(二)站點資源
我國抽水蓄能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站點豐富且分布範圍廣。全國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中共普查篩選出資源站點1500餘個,普查站點資源總規模達1600吉瓦/10000吉瓦時。
(一)開發建設管理體系
抽水蓄能建設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資源調查、規劃管理、組織實施、核准管理、建設管理、運行管理、監督管理等內容。總體來看,可以分為高質量規劃、高質量建設、高質量運營三個方面。
(二)納規技術要求
抽水蓄能項目納規技術要求主要包括工作深度、需求規模、布局要求、環保制約因素、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具體細則。申請納規應以發展需求為基礎,加強功能定位、布局及建設時序等的分析論證。
(三)投資收益政策
我國抽水蓄能電站政策逐步建立完善了抽水蓄能電價形成機制,對促進抽水蓄能電站健康發展、提升電站綜合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在運及2025年底前擬投運的48座抽水蓄能電站的容量電價,釋放了清晰的價格信號。
(一)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迫切需要建設大規模的新能源基礎設施。抽水蓄能具有雙向調節能力,可以顯著提升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是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綠色低碳安全的調節儲能設施。
(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抽水蓄能產業鏈條長、涉及面廣,需要統籌電力供需、區域協調、產業鏈協同等因素,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我國開發建設抽水蓄能的資源優勢得天獨厚,能夠有力支撐我國能源低碳安全經濟轉型。
(三)關鍵技術攻關
為更好應對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問題,國產變速抽水蓄能機組製造技術亟須攻克。同時,為配合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開發運行,抽水蓄能機組對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也亟待提升。
(一)堅持需求導向
遵循「雙碳」目標要求,統籌各類調節電源,加強抽水蓄能發展需求論證工作,並按照「優中選優」的原則,指導抽水蓄能合理布局、積極有序開發建設。
(二)加強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設
加強西北、西南地區抽水蓄能電站布局和建設,圍繞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結合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電力外送需要及資源條件,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布局和建設。
(三)穩妥推動電價機制改革
統籌銜接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保持抽水蓄能電價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及與市場的銜接性。抽水蓄能行業現狀分析指出,近中期探索建立健全抽水蓄能標杆容量電價機制體系,遠期有計劃、分步驟積極穩妥推動抽水蓄能電價機制改革和市場化發展。
(四)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
科學合理規劃機組製造和產能轉化,避免產能不足的「卡脖子」問題和人為製造的產能過剩問題。
抽水蓄能作為一種綠色、低碳、清潔的電力調節方式,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正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我國在抽水蓄能的裝機規模、站點資源、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備堅實的基礎,但仍需面對技術創新、市場機制、產業鏈協同等挑戰。未來,應繼續堅持需求導向,加強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設,穩妥推動電價機制改革,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以實現抽水蓄能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能源低碳安全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