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數據已成為核心生產力。然而,儘管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價值釋放卻面臨著諸多挑戰。當前,海量數據仍處於「原礦」狀態,缺乏有效的加工和融合,導致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存在。與此同時,信任缺失使得數據流通和驗證成為難題。如何通過可信數據空間推動數據的高效流通和融合利用,已成為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礦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黑龍江佳木斯,農業數據的價值正在通過可信數據空間得到釋放。佳木斯市整合了包括生產者種植補貼、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土地確權台帳等超5萬條農業數據,並通過規範化授權運營的模式,依託國有數據運營公司,結合區塊鏈、密態計算等技術,融合衛星遙感、農戶個人授權等多源數據,建立了用於農貸的普惠金融體系架構。這一創新模式不僅讓農戶貸款變得更加便捷,還通過實時掌握農戶真實經營情況,有效判定風險,為農戶信貸提供數據支持。自4月初上線以來,這一體系在20多天內完成了100多筆貸款投放,充分釋放了沉澱在政府報表中的公共數據價值。
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在於通過技術手段建立信任機制,保障數據在空間內流通、加工和驗證的安全性。當前,數據流通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信任缺失。許多數據源方寧願讓數據閒置,也不願承擔數據加工帶來的風險。可信數據空間通過技術信任體系,確保數據在空間內不會被泄露或濫用,從而推動數據的高效流通和融合利用。未來,我國計劃到2028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一批數據空間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這將為數據要素的跨行業、跨區域流通提供堅實基礎。
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核心在於流通與應用的效能,而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當前,海量數據仍處於「原礦」狀態,缺乏初級加工和處理,多源數據融合難,難以形成高價值數據產品。可信數據空間通過推動跨主體、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可信流通和融合利用,能夠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驗證數據的價值。這一過程需要持續攻克核心技術,優化審批流程,釋放政策紅利,從而為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核心生產力,其價值的充分釋放依賴於可信數據空間的構建。通過技術信任體系,可信數據空間能夠有效解決數據流通中的信任缺失問題,推動數據的高效加工、融合和驗證。未來,隨著可信數據空間的廣泛應用,數據要素的跨行業、跨區域流通將更加順暢,為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