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通用機械 資訊詳情
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崛起:智能化升級推動經濟新增長
 機器人 2025-05-06 08:33:3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在智能化升級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表現尤為突出。面積僅占全國4%的長三角,擁有9座「GDP萬億城市」,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GDP合計量約為全國的七分之一。今年一季度,這些城市的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生產供給較快增長,市場需求穩步改善,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其中,上海等7市的當期增速超過去年全年或持平。智能化升級需求和國家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加速了機器人的市場滲透,機器人產量在各地統計部門的「一季報」中高頻出現,上海、蘇州、杭州、寧波等產業重鎮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實現兩位數甚至倍數增長。

  一、合肥GDP增速領跑長三角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就年度經濟總量而言,長三角9座「萬億城市」呈現「一二六」的雁行結構。上海是全國首個GDP超過5萬億的城市,蘇州、杭州逾2萬億,在2萬億以內的有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常州6市。一季度,上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35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八成;GDP增速為5.1%,快於去年同期、去年全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對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6成。

  去年末,合肥常住人口突破千萬,成為區域內第四座GDP過萬億、人口過千萬的「雙萬城市」。今年一季度,該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三產增加值增速、出口增速在9市中均居第一,GDP增速達到6.6%,在全國27座萬億城市中僅次於煙臺(6.9%)。「芯屏汽合」常被用來概括合肥的產業特色,分別指代晶片產業、新型顯示產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以及人工智慧賦能製造業發展。一季度,合肥工業用電量75.68億千瓦時,創2016年以來同期新高,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增長49.1%和15.2%,合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個百分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0%)。

  二、機器人產量實現兩位數乃至倍數增長

  2021年,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已納入機器人製造,歸於「智能設備製造」項下,但機器人產量此前在地方統計部門的經濟運行情況通報中出現頻率不高。去年末以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產業的顯示度出現指數級增長,「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培育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被寫入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伴隨著機器人湧入工廠、景區、馬拉松賽道等場景,「機器人產量」也頻頻出現在一季度統計部門的通報中。

  當期,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製造業產值增長7.2%,其中人工智慧產值增長13.2%,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8.6%。長三角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江蘇的核心零部件具有競爭力,浙江產業鏈布局較完善,安徽AI技術優勢相對突出,上海整機設計研發能力強勁,初步形成模速空間、機器人谷等世界級人工智慧產業集群,在人形機器人整機本體、智能軟體、硬體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加快布局,湧現出一批代表性企業。

  作為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多種先進技術的融合體,人形機器人被認為將是繼計算機、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又一個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顛覆性產品。蘇州一家智能科技公司深耕移動機器人多年,今年的市場變化最為明顯,各類希望提升生產線智能水平的製造企業登門拜訪。這家公司過去全年的訂單600多份,今年一季度就簽了278份,「新客戶爆發式增長,接待的會議室不夠用了。」

  依現行統計口徑,機器人分工業類、特殊作業類、服務消費類。工業機器人用於工業自動化領域,如焊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工廠用物流機器人、機械式遙控操作裝置(遙控機械手)等;特殊作業機器人用於水下、危險環境、高空、科考等作業;服務消費機器人指除了工業和特殊作業以外的各種機器人,包括用於個人、家庭和商業服務,如家務機器人、餐飲用機器人、賓館用機器人、銷售用機器人、娛樂機器人、助老助殘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據統計部門數據,一季度杭州、寧波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62.7%、63.2%,蘇州的服務機器人產量增長165%。

  三、長三角機器人產業未來展望

  長三角地區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上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未來將繼續深化智能化升級,推動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國家對設備更新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機器人市場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的機器人產業有望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總結來看,長三角地區在智能化升級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表現突出,合肥GDP增速領跑,機器人產量實現兩位數乃至倍數增長,未來將繼續深化智能化升級,推動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機器人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