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不斷升級,無人機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全球無人機生產的重要基地,中國無人機企業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既要應對訂單銳減的壓力,又要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同時還要確保工廠的正常運轉。本文將深入探討無人機企業在這一特殊時期的應對策略與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無人機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自美國對華關稅漲至125%後,無人機企業的美國客戶紛紛中斷了訂單往來。部分客戶選擇停止下單,部分要求暫停生產,還有部分要求暫停出貨,以避免高額關稅。面對這一情況,一些無人機代工廠不得不選擇停工,但仍有企業選擇堅守生產線,繼續完成生產,只是暫時不出貨。這種策略不僅保證了員工有工可做,避免了裁員,還確保了工廠的正常運轉。
訂單暫停後,無人機企業的資金鍊壓力凸顯。為了完成訂單,工廠採購了相對應的塗料、晶片以及各種零部件,並需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支付採購成本。而工廠向客戶收取的35成定金,遠不能覆蓋所有的成本。如果尾款拖欠太久,工廠的資金鍊便會遇到問題。因此,企業需要調整合作機制,如生產完成之前客戶就需要支付尾款,以緩解資金壓力。
在過去的近一個月里,無人機企業沒有收到來自美國的新訂單,反而是去年加強開拓的歐洲市場有客戶下單了。企業希望未來開拓更多歐洲市場,並拓展國內市場,包括搭建自營渠道、推出自己的無人機品牌,而不是主要做無人機的代工。此外,中東市場也是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未來他們也會重點考慮這一市場的挖掘。
對於生產地的調整,企業表示這種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將工廠遷到東南亞甚至是美國,原材料也從國內進口至東南亞或美國,但這種方式的操作難度太大,成本並不會明顯減少,路上周轉還可能導致物料損失,時間周期也長,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成本。其次,美國當地的人工工資遠高於國內,東南亞的人工可能更便宜,但目前還在嚴查東南亞的轉口貿易,導致這條路徑也不可靠。
從4月初關稅政策出來之後,企業對國際形勢的關注超過以往,對其中任何一個變化都更加敏感。與同行之間的交流,也以關稅話題為核心。企業得到的信息和自家公司的情況差不多,雖然訂單銳減,但依然有很多公司無懼關稅壓力。整體來說就是悲觀、樂觀參半,但企業認為悲觀可能更少一些,樂觀的會多一些。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關稅政策面前,無人機企業展現出了堅韌與智慧。他們通過堅守生產線、調整合作機制、拓展市場、加強品牌建設等策略,努力應對訂單銳減和資金鍊壓力。同時,企業也通過與同行的交流,增強了市場信心。儘管未來仍充滿挑戰,但無人機企業相信,只要堅持在牌桌上,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就能抓住一些機會,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