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數位技術的迅猛發展,影視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電視大屏的強勢回歸與微短劇的快速崛起,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同時也伴隨著內容質量、文化合規和技術創新等多重挑戰。如何在變革中找準定位,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影視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近年來,電視大屏重新獲得用戶的青睞。數據顯示,全國有線繳費用戶8年來首次實現正增長,結束了此前連續7年下滑的局面。從2024年10月開始,中國電視機市場出貨量連續6個月增長,其中大尺寸高性能的迷你LED電視機零售量更是暴增300%。這一趨勢不僅標誌著電視大屏硬體的疊代升級,也意味著用戶正在逐漸回歸電視大屏的視聽場景。
與此同時,微短劇以迅猛之勢重塑內容生態。2024年全國網絡微短劇規劃備案共2653部,累計超8萬集,供給側創作熱情高漲。從微短劇發行許可數據來看,2024年取得發行許可的微短劇作品602部,14430集,同比分別上漲19.9%和26.7%。微短劇市場規模在2024年突破500億元,首次超越電影票房,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
微短劇不僅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在海外市場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在2022—2024年期間,大量微短劇通過各類App輸入歐美,在應用類收益方面達到4.9億美元。然而,微短劇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面臨著文化合規的挑戰。例如,某爆款微短劇在印度市場遭遇負面反饋,原因是劇本在文化和倫理方面冒犯了當地觀眾。
這一事件表明,微短劇出海不能僅靠劇本跨語境、跨語言翻譯和本土作家遷移,必須從源頭進行改造,在創作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避免觸碰文化禁忌。只有這樣,才能讓微短劇在海外市場減少因文化衝突帶來的風險。
在當前劇集市場中,長劇仍然是市場主體,但同時也遭受微短劇的猛烈衝擊。長劇面臨著製作時間長、資金投入大、觀看時間長等短板,而微短劇則具備了長劇所缺乏的優勢。然而,微短劇也存在內容膚淺流俗、審美格調簡陋、題材邊緣化趣味等問題。
長劇與微短劇之間並非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應該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長劇要充分發揮自身在題材特徵、審美表達和深度思考等方面的優勢,規避自身的短板;微短劇則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內容質量和藝術水準。
在科技驅動的時代,影視行業需要的是藝術修養和技術能力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人才。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深度融入影視全產業鏈條,從劇本智能評估到文生視頻的多模態創作,從多語言翻譯到全球分發,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未來的影視人才必須具備技術應用能力,才能在行業中立足。
影視行業在數字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電視大屏的回歸與微短劇的崛起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但同時也伴隨著內容質量、文化合規和技術創新等多重挑戰。行業需精準研判形勢,推動長劇與微短劇優勢互補,方能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