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正值全國糧食生產關鍵期,從黃土高坡到塞外江南,智慧農業技術正在重塑傳統農耕模式。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物聯網設備和智能管理平台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慧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在漢中市122萬畝水稻主產區,智慧農業技術正推動傳統農耕革新。城固縣龍頭鎮的百畝連片稻田內,5台機械化插秧設備同時作業,其中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插秧機可精準控制3厘米內的行距誤差,日均完成近40畝插秧任務。與之配套的智慧育秧工廠採用流水線模式,通過溫控系統將傳統40天的育苗周期縮短至18天,年供苗能力覆蓋5000餘畝耕地。該系統還實現水肥精準供給,較傳統方式節水30%以上。
面對白銀市鹽鹼化土地和乾旱氣候挑戰,當地引入北斗導航播種機在高標準農田開展作業。平川區西格拉灘的14001600米海拔區域,播種設備通過衛星定位將誤差控制在2.5厘米內,效率較人工提升3倍。配套智能滴灌系統利用分布式泵房網絡,實現水肥按需精準輸送,每畝可節水20%30%。目前該市已完成180萬畝玉米播種的90%,機械化作業使單位面積種植成本降低15%。
運城市臨猗縣通過植保無人機開展"一噴三防"作業,為27.43萬畝冬小麥提供病蟲害防治。這種空中作業方式較傳統人工效率提升8倍以上,霧化藥劑穿透力增強30%,能有效防控赤霉病、蚜蟲等災害。全縣計劃在5月11日前完成全部飛防任務,預計可使小麥千粒重提高24克,單產增加10%。
喀什地區380萬畝冬小麥正處於抽穗關鍵期,巴楚縣等地通過無人機實施葉面肥噴施和病蟲害監測。結合前期精準灌溉數據,技術人員指導農戶在拔節期進行水肥耦合調控,確保每畝地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5%。當地農業部門組織農技團隊深入田間開展技術指導,預計今年冬小麥平均單產可達580公斤/畝。
從黃淮麥浪到天山腳下的綠洲農田,智慧農業正通過機械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手段重塑傳統種植模式。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厘米級精準作業,物聯網平台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智能裝備降低生產損耗。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推動了糧食產量提升,更在節水節肥、降本增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隨著更多智慧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現代農業必將迎來更高水平的穩產保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