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3年前4個月,中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市場呈現量價齊跌的複雜格局。在全球經濟復甦動能不足與國內產業調整背景下,鐵礦砂、原油、煤炭等關鍵資源進口規模普遍收縮,價格波動顯著。與此同時,部分高附加值產品需求逆勢增長,折射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層邏輯。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這一趨勢背後的市場信號及行業動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鐵礦砂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數據顯示,14月我國進口鐵礦砂3.88億噸,同比減少5.5%;進口均價每噸710.4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7.8%。這一數據反映出國內鋼鐵行業產能優化與環保限產政策的持續影響,疊加國際鐵礦石供應端競爭加劇,導致進口量價雙降。鐵礦砂作為基礎工業原料,其市場表現直接映射出製造業需求端的收縮壓力。
同期原油進口量為1.83億噸,同比僅增長0.5%,但每噸均價下跌8%至3936.7元;天然氣進口則呈現量價齊跌態勢,3899.4萬噸的規模同比下降9.2%,價格跌幅達6.1%。原油市場的微增表明國內能源安全儲備需求仍存,而天然氣進口下滑可能與替代能源推廣及國際LNG價格高位回落有關。
作為重要農產品,大豆前4個月進口量為2319萬噸,同比減少14.6%,均價每噸3283.2元,下跌15%。這一變化既受南美供應鏈波動影響,也反映國內調整飼料配方、拓展替代蛋白來源的策略成效。
未鍛軋銅及銅材進口量同比下降3.9%,至174.2萬噸,但每噸均價達6.9萬元,同比上漲8.5%。儘管總量微降,但價格上漲凸顯新能源汽車、電子製造等領域對高端金屬材料的剛性需求。
與大宗商品普遍疲軟形成對比的是,14月機電產品進口額達2.23萬億元,同比增長5.7%。這一數據表明,在半導體設備、工業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國內產業升級步伐未受外部環境拖累,持續釋放市場潛力。
總結來看,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大宗商品進口的「量跌價挫」與機電產品的逆勢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既反映了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向供應鏈傳導的影響,也揭示出產業結構升級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重塑作用。未來,在保供穩價政策推動下,關鍵資源進口規模或逐步企穩,而高端製造領域的持續擴張將成為支撐進口市場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