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城市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兒童友好」理念逐步滲透至公共設施細節中。作為市民日常通勤的重要場景,軌道交通中的兒童通行體驗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地鐵站點,缺乏專屬通道的設計正成為影響兒童安全出行的痛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地鐵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上海地鐵主要採用三桿式和門扇式兩類閘機。數據顯示,在尖峰時段,家長帶1.3米以下免票兒童通過時,約60%的情況會出現通行困難:三桿閘機會因兒童行動遲緩導致肢體碰撞,而門扇式閘機僅開放數秒的通行時間也易引發夾傷風險。記者觀察到,部分家長甚至採用推搡、擠占他人通道等非常規方式帶娃過閘,既破壞公共秩序又埋下安全隱患。
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中,蘇州、南昌等地已探索出成熟模式:蘇州察院場地鐵站設置常態化「兒童專屬通道」,通過延長門扇開啟時長和童聲安全提示,使通行效率提升40%;南昌八大山人站的常開式兒童閘機配合智能身高檢測系統,讓符合免票規定的兒童可順暢通行。合肥大劇院站更創新推出「童」行服務,在安檢處設置物品置換區與應急物資箱,用趣味引導替代強制約束。
當前上海部分站點試行的「閘機常開門」政策雖緩解了局部壓力,但存在覆蓋範圍有限(僅占全市站點15%)、設備故障率較高等問題。專家建議可分階段推進:在新建地鐵站標配雙通道設計,在老舊站點加裝智能識別模塊,通過毫米波雷達或AI視覺技術實現兒童身高自動判別。同時需完善標識系統,如在閘機上方增設藍底白字的「1.3米以下專用道」螢光指引,並聯動車站廣播進行分時段安全提示。
地鐵作為展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其設施適兒化改造直接關係市民幸福感與外來遊客對上海的第一印象。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地鐵日均客流超千萬人次,其中兒童占比約12%,這意味著每天有超過12萬人次面臨通行困擾。建設兒童友好通道不僅是安全工程,更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當孩子能自主、從容地通過閘機時,他們不僅獲得安全感,更會形成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總結而言,完善地鐵兒童友好設施需要系統性思維:從硬體改造到服務創新,從設備升級到宣傳引導,每個環節都應貫徹「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這不僅是為免票兒童提供通行便利,更是通過細微之處的關懷,塑造包容、安全、有溫度的城市公共空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城市的善意與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