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廣東省憑藉深厚的製造業根基與豐富的應用場景,在人工智慧領域迅速崛起。從年初DeepSeek技術引發的行業熱潮到政府工作報告的戰略部署,廣東正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將AI技術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慧+」發展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製造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產業轉型關鍵期,廣東省以製造業為底色加速布局人工智慧應用。頭部科技企業率先突破核心技術壁壘:某大模型平台今年推出參數量達10B的3D生成系統,實現超高清建模能力;另一行業龍頭研發的全棧自主大模型已在30多個行業落地,覆蓋城市治理、醫療健康等400餘個場景。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技術精度,更通過開源共享推動生態共建。截至2025年一季度,廣東省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突破2200億元,穩居全國首位,1500家核心企業中包括92家上市企業和24家獨角獸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產業矩陣。
廣東以工業數據為錨點,構建起「數據應用協同」閉環生態。在製造業領域,某智能平台將半導體封裝良品率提升3%、產能增加4%,製漿造紙行業大模型更實現生產效率10%的躍升;安全領域解決方案使運營人力成本降低92%;教育場景中教師備課時間縮短至原時長的四分之一。這些案例印證了廣東「能用即王道」的實踐導向——依託全省超大規模工業數據資產,企業將AI研發精準錨定降本增效需求,推動技術疊代從參數競賽轉向實際價值創造。目前廣東省已推出8個行業大模型、30類應用場景和29項解決方案,形成覆蓋製造、安全、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圖譜。
廣東正通過「硬體+算法」深度綁定拓展AI邊界。某自動駕駛企業將產線工藝與算法開發深度融合,在廣深地區實現L4級無人駕駛系統量產成本下降30%,其技術路徑凸顯製造業基因優勢:研發團隊可直接介入汽車生產線完成傳感器標定,使技術方案天然具備工程落地能力。智能終端領域也加速革新,某頭部品牌通過端側AI技術升級,在智慧型手機中植入多模態感知功能,讓低端硬體也能獲得高性能計算支持。這些實踐印證了廣東在「人工智慧+實體經濟」融合中的先發優勢——2025年全省新增45億元專項投入布局智能駕駛、機器人等賽道,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147家,位居全國第一。
結語
從大模型研發到場景落地,廣東以製造業為根基構建起人工智慧創新生態。通過頭部企業示範帶動、細分行業數據賦能、產研用協同創新的三維驅動模式,不僅實現了核心產業規模與質量雙提升,更探索出一條技術普惠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的發展路徑。未來隨著算力基建持續完善、應用場景加速拓展,這片改革開放熱土將繼續以硬核技術創新為錨點,在全球人工智慧競爭中書寫「智造中國」的廣東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