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立夏時節,我國多地聚焦農業科技應用與產業升級,在傳統農耕中探索增產增收新模式。從南方冬閒田的試種突破到智慧大棚的精準管控,從機械化收割提升效率到新品種推廣帶動效益增長,各地正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革新,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廣西河池近年來積極利用水稻收割後的冬閒田開展冬小麥試種。2024年,當地在不同氣候區域免費發放麥種,並種植14個小麥品種進行抗病性與產量評估。目前,鳳山縣一處1800畝的試驗田已進入豐收階段,沉甸甸的麥穗壓彎麥稈,機械化收割正高效推進。通過篩選高產、抗逆性強的小麥品種並配套優化栽培技術,河池計劃將土地利用率提升至更高水平,為農民增收開闢新渠道。
在湖北孝感市孝昌縣,30餘萬畝油菜進入集中收割期。現代化農機穿梭田間,日均作業效率顯著提升——某種植大戶的1500畝油菜田每日可完成80畝收割,並通過秸稈還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當地投入2100餘台(套)農機設備,全力保障夏收夏種銜接順暢。這種機械化與綠色生產方式的結合,既降低了農戶勞動強度,又推動了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作為貴州辣椒種植大縣,石阡縣今年將7.5萬畝辣椒移栽面積中過半數用於新品種試種。經過篩選的2025年推廣品種預計畝產可達2900斤,較傳統品種增產一成以上。農業專家深入田間提供技術指導,確保整地、起壟等流程規範實施。目前全縣19個鄉鎮街道超1.8萬戶農戶參與種植,並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發展訂單農業,進一步保障農戶收益。
山東東營牛莊鎮的花卉基地內,「潮汐灌溉系統」與智能環境調控設備正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該系統可將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並通過手機端實時監測作物需求,自動調節溫濕度、光照等參數。20個智慧大棚內,紅掌花苗在精準管控下茁壯成長,有效破解了「靠天吃飯」的難題,推動農業生產向高效、低碳方向轉型。
總結: 從冬小麥試種到智慧大棚建設,各地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持續挖掘土地潛力、優化生產流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機械化替代人工、新品種推廣增產、數位化管控提質等多維度實踐,農業正朝著高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方向加速邁進。這些探索不僅助力農民實現「一田多收」,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