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氣候變化加劇和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我國正加速構建多層次巨災保障體系與風險減量防線,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服務升級,保險業正在成為防災減災的關鍵力量。從地震到颱風,從洪澇災害到城市內澇痛點,保險行業以經濟補償功能為基礎,逐步向風險管理全鏈條延伸,為提升社會抗災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地域遼闊且自然災害頻發,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成為防災減災的核心抓手。2015年建立的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巨災保險全國性試點。經過持續完善,2024年政策明確將颱風、洪水等災害納入保障範圍,並使基本保額翻倍,惠及6439萬戶次居民,提供總風險保障達22.36萬億元。
為增強制度韌性,行業首創"全災因+長周期"綜合保障模式,在河北、湖北等地推出覆蓋人身、住房及室內財產的三層保險方案。再保險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巨災模型(地震模型疊代至3.6版、颱風模型升級到2.6版),結合國際資本市場分散風險,成功發行多筆境外巨災債券轉移國內災害風險。這些創新使我國在巨災風險管理領域形成"保障擴展+技術賦能+國際聯動"的特色路徑。
防災工作重心從災後補償轉向事前預防,保險業依託科技手段構建起立體化風險防禦網絡。通過整合9大類9900萬條風險數據,行業開發了"巨災安瀾""風險雷達"等智能平台,實現災害預警、模擬推演與應急響應一體化管理。2024年針對高危區域開展10萬餘次風險排查,提前轉移5.9萬個風險單位,並在低洼地帶部署2.45萬台水浸傳感器,形成全天候監測預警機制。
農業領域創新實踐尤為突出:利用無人機光譜分析識別700萬畝農田病蟲害風險;通過"保險+科技"模式對橡膠樹實施立體化病害防治;在蘋果主產區配備氣象六要素監測系統和主動減災裝備,將災害損失率降低35%以上。這些舉措不僅守護了民生安全,更推動農業產業從被動救災向主動防災轉型。
保險行業通過"保障+服務+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構建全周期風險管理體系。在技術創新層面,巨災模型疊代與國際資本對接持續提升風險定價精度;在服務創新層面,定製化預警方案破解災害信息傳遞"最後一公里"難題;在產業協同方面,將風險管理延伸至農業生產、城市基建等關鍵領域,形成"保險護航+科技賦能+產業聯動"的良性循環。
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風險減量工程已實現社會損失減少超10億元,證明預防性投入能有效降低災害經濟損失倍數效應。隨著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和技術應用持續深化,保險業將在提升國家防災減災能力、築牢經濟社會安全屏障中發揮更大作用。
總結而言,我國巨災保險制度與風險減量管理的協同發展,既體現了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社會責任擔當,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中國方案。通過制度創新激發保障效能,藉助科技突破強化預警精度,聯動多方力量形成防禦合力,保險行業正在書寫新時代防災減災的新篇章,為建設更具韌性的安全型社會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