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數量持續攀升,其中含銀材料因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風險備受關注。傳統金屬提取工藝常面臨高能耗、強腐蝕性及生態負擔等問題,尋找綠色高效的替代方案成為行業焦點。近日,一項創新技術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脂肪酸溶劑體系,在溫和條件下實現了電子廢棄物中貴金屬銀的高效回收。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脂肪酸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以常見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與30%過氧化氫溶液構成的新型溶劑體系。實驗表明,將含銀廢棄物置於該混合溶液中,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即可使金屬銀快速溶解。這一過程避免了傳統工藝所需的高溫高壓環境,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操作風險。脂肪酸作為天然來源的有機溶劑,其溫和性顯著減少了對設備的腐蝕損耗,並有效抑制了有毒氣體釋放。
溶解後的含銀溶液經過進一步處理實現資源化利用:首先通過乙酸乙酯進行液液萃取,使銀以羧酸銀形式從混合體系中析出;隨後採用光輔助催化還原工藝,在光照條件下將羧酸銀轉化為金屬銀顆粒。整個流程的回收率數據表明,該技術可穩定提取電子廢棄物中的銀元素,且最終產物純度達到工業應用標準。
相較於傳統方法依賴硝酸、鹽酸等強腐蝕性無機酸溶劑,脂肪酸體系展現出顯著環保特性:其原料可從廢棄食用油脂中提取,實現了廚餘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溶劑揮發性低且可生物降解,降低了對環境和操作人員的危害。此外,該系統設計支持溶劑循環使用,進一步減少資源浪費與成本支出。
隨著光伏板、鍵盤等含銀電子產品普及率提升,預計未來十年全球電子垃圾中銀含量將增長數倍,而天然銀礦儲量卻持續萎縮。該技術的成功驗證為行業提供了兼具經濟性和環境效益的解決方案——既能緩解關鍵金屬供應鏈壓力,又能減少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的生態足跡。
這項突破性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化學工程雜誌》,標誌著綠色溶劑技術在貴金屬回收領域邁入新階段。通過融合生物基材料與清潔工藝,該方法不僅提升了銀等戰略資源的循環利用率,更為電子製造產業向低碳、可持續模式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隨著規模化應用推廣,其有望在全球循環經濟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