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建築行業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領域。通過創新開發建築碳信用並構建市場化交易機制,各方力量正在探索一條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發展動能的新路徑。近日,一場聚焦建築領域減碳的深度合作正式開啟,為行業低碳化提供了新的實踐範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建築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5月12日,綠地金創及旗下貴州省綠金低碳交易中心(簡稱"綠交所")與中國港能智慧能源集團、上海麟祥環保股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整合滬港兩地資源,協同推進"綠色建築+碳信用+綠色金融"發展模式的完善與落地。這一合作框架通過技術賦能建築領域減碳實踐,同時藉助交易平台促進碳資產市場化流通,形成技術研發項目實施價值轉化的閉環生態。
合作協議明確將重點擴大建築碳信用開發、交易和消納規模。綠交所作為專業平台,將為建築項目的減碳量提供認證與登記服務,並通過標準化產品設計提升碳資產流動性。合作方計劃通過示範項目驗證技術路線,在既有建築改造、綠色建材應用及智慧能源系統等領域培育可複製的商業模式,預計未來三年內形成規模化開發能力。
在綠色金融領域,各方將探索碳信用與金融機構的對接路徑。通過發行專項債券、開發碳資產質押融資等工具,為建築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這種"技術降本+市場增值"的雙重機制,既降低項目實施成本,又使減碳效益轉化為可交易資產,形成持續激勵效應。合作方特別強調要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核算體系,確保碳信用的真實性和公允性。
此次戰略合作不僅聚焦單一環節突破,更注重構建多方參與的產業生態圈。通過整合綠色建築技術研發企業、碳交易平台和能源服務商等產業鏈主體,合作方將推動形成從方案設計到價值兌現的完整鏈條。這種跨領域協作模式可有效解決當前建築減碳中存在的技術落地難、成本回收慢等問題,為行業低碳轉型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此次多方聯合打造的"綠色建築+碳信用+金融"創新體系,標誌著我國建築領域市場化減排機制建設邁出關鍵一步。通過滬港資源聯動和技術標準協同,合作各方正在構建具有示範效應的減碳生態閉環。這種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實踐路徑,不僅為實現雙碳目標開闢了新通道,更為全球建築業綠色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