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生物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合成生物學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城市競逐的焦點。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公布《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若干規定(草案)》,針對產業鏈協同不足、審評周期長等痛點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為化妝品原料創新、生物醫藥製造等領域注入政策動能。數據顯示,我國近三年新增40%的合成生物企業集聚深圳,其生物醫藥製造業年複合增長率達11.3%,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若干規定(草案)》以"小快靈"立法形式直擊行業堵點。在產業鏈協同方面,提出建設專業化產業園區,配套研發及量產空間;針對化妝品新原料審評審批周期長的問題,明確推動與國家藥監部門聯動建立技術審評服務機制,縮短產品上市路徑。數據顯示,深圳光明區已聚集120餘家合成生物企業,總估值近400億元,政策落地將加速這些企業的成果轉化效率。
在化妝品領域,新規強化與國家藥監部門的協作機制,重點支持特殊化妝品和新原料註冊的技術審評工作。同時,在食品領域推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建設,對新原料進行安全性評估。這種跨層級合作模式將降低企業研發成本,預計可使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以上。當前深圳已形成覆蓋醫藥健康、日用化妝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2023年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延續兩位數增長態勢。
從空間供給到人才培育,《若干規定(草案)》構建起立體化支持網絡:通過政府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已設立15億元合成生物專項基金;深圳理工大學獲批開設合成生物學本科專業,強化產學研人才培養;"合成生物貸"產品將初創企業授信額度提升至千萬元級。光明區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的融資方案,累計發放貸款超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微企業的資金瓶頸。
麥肯錫預測全球生物經濟規模未來可達4萬億美元,其中合成生物學貢獻率將達70%。深圳通過立法創新正強化其產業集聚優勢:近三年全國新增企業中40%落戶於此,光明區成為核心承載地。相比上海提出2025年培育10家領軍企業的目標,深圳的政策組合拳覆蓋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全鏈條,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發展生態。
總結來看,《若干規定(草案)》通過制度創新打通了合成生物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堵點,在審評審批、資金支持、空間保障等維度構建起系統性支撐體系。隨著政策落地實施,深圳有望加速搶占全球生物經濟制高點,推動化妝品原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轉化的跨越發展,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提供先行示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