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H1509)在船塢內成功實現首次起浮。這一里程碑標誌著該郵輪正式從結構與舾裝階段轉向內裝和系統調試階段,為2026年底的交付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又一突破性進展,此次建造過程中展現的技術創新和流程優化成果,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在高端海洋裝備製造領域的自主能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大型郵輪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起浮是大型郵輪建造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技術檢驗環節。通過釋放船體殘餘應力並測定重量重心等核心參數,H1509的此次起浮不僅完成了對設計與工藝方案的實船驗證,還為後續建造積累了重要數據支撐。相較首制船"愛達·魔都號",第二艘郵輪從入塢總裝到實現起浮的時間縮短了整整一個月,這一效率提升的背後是全產業鏈的技術沉澱與流程重構。
在技術攻堅方面,相關企業針對大型郵輪建造特點開發出106項新工法。其中,雷射複合焊接技術的優化有效解決了薄板分段總裝精度難題,保障了77個總段及42隻分段的精準吊裝。同時,創新採用的"共用支架"系統在密集舾裝區域減少30%支撐件數量,並降低20%結構重量,為後續內裝工程創造了更優作業空間。這些工藝革新使H1509的船塢建造效率較首制船提升顯著。
在關鍵系統配套方面,項目團隊推進了陽台工程包和升降娛樂系統的國產化替代進程,通過強化本土供應鏈建設確保核心設備自主可控。這種模式既規避了國際採購風險,又為後續郵輪批量化建造儲備了技術資源。數據顯示,新型舾裝策略使船體與內裝工序的銜接效率提升25%,進一步壓縮了總建造周期。
從設計驗證到工藝疊代,H1509項目的順利推進展現了我國在大型郵輪領域"造船修船運營"全鏈條的技術掌控力。通過總結首制船經驗並持續優化管理流程,相關企業在項目管理、質量控制和技術創新方面構建起完善的體系架構。這些成果不僅為當前建造任務提供保障,更為未來國產郵輪的市場競爭力奠定了技術基礎。
此次H1509的成功起浮不僅是單艘船舶的關鍵節點,更是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突破技術壁壘的重要標誌。通過工藝創新與供應鏈升級的雙重驅動,我國在大型郵輪建造領域正加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隨著2026年交付目標的穩步推進,國產大型郵輪將為全球航運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帶動相關產業鏈協同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海洋裝備製造版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