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4月份物價數據呈現差異化特徵: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1%,環比由跌轉漲;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跌幅擴大至2.7%,連續多月處於負增長區間。這一表現既反映國際大宗商品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傳導效應,也體現內需修復進程中的結構性特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PPI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從環比看,4月份CPI上漲0.1%,漲幅較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食品項成為主要支撐力量:鮮果因天氣延遲上市價格上漲顯著,牛肉受進口成本上升影響降幅收窄,水產品進入休漁期後供應減少推升價格1.5%。能源價格則延續弱勢,同比下跌4.8%,環比持續走低,其中成品油、煤炭和天然氣價格均承壓下行。國際原油市場因關稅政策擾動及主要產油國增產計劃導致的供需失衡,是拖累國內能源類商品價格的核心因素。
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與前兩月基本持平。這一數據表明,儘管外部環境複雜,但服務消費需求(如旅遊、出行)在節假日效應帶動下保持溫和增長態勢,消費市場整體呈現修復動能。政策層面近期推出的擴大內需組合拳,或為後續核心CPI回升提供支撐。
4月份PPI同比下降2.7%,其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跌幅達3.1%。國際輸入性因素仍是主因:關稅政策引發的全球供應鏈成本上升,疊加俄羅斯等產油國超預期增產,導致原油、有色金屬及黑色金屬價格加速下行,並通過產業鏈傳導至國內相關行業。下游化工品和生活資料價格也受終端需求不足拖累,整體呈現「上游承壓中游疲軟」的傳導鏈條。
短期內物價走勢或延續分化態勢。CPI方面,在政策組合拳推動消費場景擴容(如節假日旅遊)、以舊換新政策刺激耐用消費品需求等因素影響下,下半年同比增速有望逐步回歸至1%以上水平。PPI則面臨更大挑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預期將抑制工業品需求,疊加國內製造業產能釋放與基建投資節奏,預計年內降幅可能進一步擴大。
綜上所述,4月份物價數據既體現了外部環境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強影響,也展現了國內消費市場的內在韌性。未來政策需在穩增長與控通脹間平衡發力,通過提振內需逐步緩解PPI下行壓力,同時防範輸入性因素對CPI修復節奏的擾動。當前物價結構變化為宏觀調控提供了空間,也為觀察經濟復甦強度提供了重要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