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導向下,我國保險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強調整治"內卷式"競爭,多地行業協會接連發布自律公約,行業內外對"反內卷"形成共識。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保險業在渠道競爭、產品設計和資產管理等領域已率先啟動結構性調整,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擁有各類保險機構239家,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突破33萬億元。在這片蓬勃發展的市場中,卻暗藏著不容忽視的競爭異化:在銷售渠道端,銀保渠道手續費年均增長達15%,部分產品佣金支出占比超過保費的40%;產品開發領域,定期壽險價格三年間下降28%,同質化產品占比超70%;資產管理層面,頭部機構固收類資產配置趨同度高達85%。這種過度依賴費用投入、價格競爭和策略跟風的發展模式,正在透支行業長期價值創造能力。
保險業的結構性矛盾源於發展階段轉換壓力。當人身險保費增速連續五年低於6%,財險市場綜合成本率持續攀升至102%時,傳統增長路徑遭遇瓶頸。部分機構在轉型陣痛中選擇短期主義策略:通過壓縮利潤空間爭奪渠道資源,在產品設計上簡單模仿而非創新,資產管理端則延續"跟風投資"的慣性操作。這種"內卷化"行為本質是行業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表現。
2024年以來,監管部門通過強化產品備案管理、實施"報行合一"等舉措建立制度屏障:將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下調至3%,嚴控萬能險結算利率;對17類違規銷售行為開展專項整治。行業協會層面,福建、安徽等地已形成區域性自律機制,通過制定手續費指導標準、建立同業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遏制惡性競爭。這些措施使銀保渠道費用率增速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產品同質化問題得到初步緩解。
行業轉型正沿著三條路徑深化:在銷售渠道端,專業中介代理占比提升至28%,數位化營銷轉化效率提高40%;產品創新方面,針對銀髮群體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覆蓋23個城市,細分市場產品開發周期縮短55%;資產管理領域,ESG投資規模兩年增長3倍,另類資產配置差異化特徵顯著。頭部機構通過構建"保障+服務"生態圈、發展健康管理增值服務等模式,正在重塑行業價值內涵。
結語:站在新發展階段的門檻上,保險業正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並重的新軌道。當監管約束與市場機制形成合力,當技術創新推動服務升級,一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競爭有序發展的現代保險市場雛形已然顯現。這種轉變不僅關乎行業自身發展,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金融領域的重要實踐註腳。未來,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險業必將實現從"內卷困局"到價值躍升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