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國正通過關稅手段維護本土產業競爭力。近日,馬來西亞針對特定鍍錫合金鋼產品採取了新的貿易救濟行動,涉及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的出口商,引發區域市場格局變化。該類產品主要應用於食品包裝及工業製造領域,其反傾銷稅政策的實施將直接影響供應鏈成本與貿易流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合金鋼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4年8月15日,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正式對原產於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的鍍錫合金鋼扁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這一行動源於國內企業提交的申請,旨在應對進口產品的低價競爭對其市場份額造成的衝擊。涉案產品為寬度≥600毫米的鍍(塗)錫鐵或非合金鋼板卷材,屬於東協協調稅則編碼7210.11.90 00和7210.12.90 00項下商品類別。
經過初步調查後,馬來西亞於2025年1月13日發布肯定性初裁決定,對涉案國家的鍍錫合金鋼產品徵收為期120天的臨時反傾銷稅。中國出口商中,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被課以2.52%稅率,粵海中粵(秦皇島)和中山兩家企業均為12.61%,首鋼京唐公司為16.33%,其他中國企業則面臨最高18.18%的關稅;日本Nippon Steel Corporation及韓國KG Dongbu Steel Co., Ltd分別被徵收36.80%和28.66%的臨時稅,兩國其他出口商稅率更高。
經過全面調查與評估,馬來西亞於2025年5月11日正式實施為期五年的最終反傾銷措施。針對中國企業的關稅調整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4.78%、粵海中粵(秦皇島)和中山公司均為4.48%,衡水板業包裝材料科技公司16.44%,首鋼京唐19.48%,其餘中國企業20.42%。印度企業統一承擔27.88%,日本企業稅率分化為Nippon Steel Corporation的15.74%與其他企業的36.80%,韓國則分別為KG Dongbu的21.60%和35.43%。
此次反傾銷稅政策將顯著增加相關產品的進口成本,直接影響東南亞市場的供應鏈布局。中國出口商因稅率差異面臨分化競爭環境,部分企業可能通過調整定價或轉向其他市場來緩解壓力。日本和韓國的差異化稅率則凸顯馬來西亞對特定企業的重點監管意圖。對於國內生產商而言,需持續關注反傾銷稅執行細節及關稅計算方式,同時探索技術升級與多元化出口渠道以降低政策風險。
綜上所述,馬來西亞此次針對鍍錫合金鋼產品的貿易救濟行動,既反映了其維護本土產業的決心,也凸顯了國際貿易摩擦在特定領域加劇的趨勢。相關企業需密切關注政策動態,並通過合規經營與市場策略調整來應對挑戰,在全球競爭中尋求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