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一批裝載著國產光伏組件的貨櫃從江蘇南通呂四港出發,通過國際貨輪"地中海阿雅"號直達上海洋山港實現出口。這標誌著長三角區域首次實現海港口岸"聯動接卸"業務落地,為新能源產品跨境運輸開闢了高效物流通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實踐,此次光伏組件出口採用的"聯動接卸"模式突破傳統通關流程限制,將洋山港與呂四港視為同一海關監管節點。通過優化跨關區協作機制,貨物在呂四港完成查驗放行後可直接轉運至洋山港裝船出海,全程無需重複申報。這種"視同一港"的監管創新有效解決了長江沿線港口與沿海樞紐港間物流銜接難題。
該模式使每個貨櫃運輸成本降低400元,並將物流時效縮短23天。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因此獲得顯著競爭優勢,既保障了國際訂單履約效率,又降低了倉儲管理成本。據測算,長三角地區光伏產品年出口量超過15萬標箱,新模式的應用可為區域企業年度節省超6000萬元物流費用。
上海海關創新構建"專班+7×24小時響應"服務機制,在呂四港設立前置查驗點,通過智慧卡口和電子關鎖實現貨物全程可視化追蹤。這種數位化監管手段既確保了通關合規性,又避免了重複檢查造成的效率損耗。目前該模式已覆蓋長三角及長江經濟帶13個港口,形成多式聯運網絡體系。
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通過"聯動接卸"模式累計完成進出口貨櫃12.13萬標箱,其中新能源產品占比超過三成。隨著南通呂四港等新增節點的接入,預計全年物流規模將突破50萬標箱。這種跨區域港口協同機制不僅強化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輻射功能,更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標誌性成果,"聯動接卸"模式正在重塑區域物流格局。通過打破行政邊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該創新舉措既降低了實體經濟運營成本,又加速了清潔能源產品的全球布局。隨著更多港口接入這張智慧物流網,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的協同效應將持續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