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新質生產力驅動投資機遇
近期國際經濟趨勢呈現顯著分化:東方市場韌性凸顯,西方經濟體不確定性加劇。在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聚焦的"新質生產力"主題下,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正通過科技突破與產業重塑,在地緣格局變動中把握戰略機遇期。這一進程不僅為金融市場注入穩定性,更打開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空間。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呈現顯著分野: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加速調整,其貿易政策轉向保守主義重塑地緣規則。與此同時,中國與歐洲等經濟體通過深化合作,在供應鏈韌性建設、綠色能源轉型等領域形成協同效應。數據顯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高端製造業出口占比提升至35%,新能源領域專利數量較五年前增長4倍,印證了戰略調整的有效性。這種格局變化為東方市場創造了長達數年的戰略機遇窗口期。
在科技與地緣雙重變局中,中國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創新"的雙輪驅動實現產業升級突破:
1. 前沿產業先發優勢顯著:智能駕駛領域L4級自動駕駛測試里程突破500萬公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增速;
2. 人工智慧全鏈條閉環形成:從晶片研發到算法模型開發的AI產業鏈國產化率超過60%,工業應用場景落地項目年增87%;
3. 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加速:製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五年下降21%,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度降至45%,展現"轉不出去"的核心競爭力。
自去年9月底起,政策端持續釋放穩預期信號:一方面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向科技創新領域注入超萬億低成本資金;另一方面推出消費提振組合拳,推動服務型消費占比提升至52%。這種"雙軌並進"的調控策略有效穩定了金融市場情緒,A股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成交額季度環比增長18%,北向資金對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的配置比例創歷史新高。
總結:新質生產力重構增長邏輯
在國際戰略格局深刻調整與科技革命雙重驅動下,中國正通過產業創新突破、政策精準施策和市場信心提振的協同效應,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發展模式。無論是高端製造的產業鏈掌控力,還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爆發式增長,都印證了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結構升級的支撐作用。隨著深圳等先行示範區持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戰略地位與投資價值將進一步凸顯,為國際資本配置提供兼具韌性與成長性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