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疊代的浪潮中,以碳化矽(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正成為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力量。隨著全球產業格局重構與國產化進程提速,中國碳化矽產業鏈從材料研發到終端應用全面開花,為汽車行業提供了更高能效、更低損耗的核心解決方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碳化矽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19%,達到6280億美元,其中第三代半導體功率電子市場規模達176億元,新能源汽車及交通領域占比超六成(68%)。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搭載碳化矽模塊的乘用車滲透率已達15%,幾乎所有車企的新車型開發均將碳化矽電機控制器納入規劃。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碳化矽功率市場2024年規模約120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長至300億元,五年複合增長率達20%。
這一爆發式增長源於碳化矽材料的性能優勢:相比傳統矽基器件,其耐高壓、低損耗特性可顯著提升電驅系統效率,降低整車能耗。行業專家指出,隨著技術驗證完成與成本下降,碳化矽在新能源汽車主驅系統的應用已從測試階段轉向大規模量產。
中國碳化矽產業在襯底和器件環節實現關鍵突破。頭部企業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進入第一梯隊,在功率電子器件領域占據兩席全球前十位置。以襯底材料為例,國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推動產業鏈核心環節自主可控。
廣東南沙集成電路產業園則構建了從襯底到車規級模塊的完整生態鏈。園區內企業協同發力:某頭部公司2022年率先實現碳化矽主驅模塊量產並裝車超45萬輛,市場占有率躍居全球第四;另一家企業自主研發的晶片完成18個月驗證期,即將進入大規模供應階段。這些進展標誌著國產碳化矽技術已具備與國際巨頭同台競技的實力。
作為汽車和消費電子大省,廣東曾面臨「應用強制造弱」的產業瓶頸——六成晶片製造集中在長三角,而本地終端需求旺盛卻依賴外部供給。如今,南沙通過產業集群布局改變了這一格局:以第三代半導體為核心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匯聚上下游企業,6英寸產線良率達到國際一線水平,形成覆蓋材料、設計、製造、封測的全鏈條體系。
該區域的成功經驗凸顯了「應用牽引製造」的發展路徑價值。憑藉新能源汽車產業需求與政策支持,南沙不僅解決了本地晶片供應問題,更推動廣東向全國半導體第三極邁進,為國內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產業升級範本。
總結:碳化矽開啟產業新紀元
從材料突破到終端應用,碳化矽正重塑全球功率半導體競爭格局。中國憑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龐大需求與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在這一領域實現了「換道超車」。未來五年,隨著技術疊代加速和成本進一步降低,碳化矽將在工業、消費電子等領域迎來更廣泛的應用爆發期。而以南沙為代表的區域產業集群,則為行業提供了從技術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完整解決方案,持續鞏固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