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以系統化策略推動存量空間提質增效
今年5月發布的《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該文件提出通過構建「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階梯式建設體系,將安全韌性與綠色智慧融入建築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可複製的城市更新模式。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關乎居住品質提升,更將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意見》明確要求新建住宅需同步滿足抗震防災、適老化改造等安全標準,並建立既有建築動態監測機制。通過引入智能建造技術,在施工階段植入傳感器實時監控結構健康狀態,同時對老舊住房實施分級加固改造。數據顯示,今年起將重點推進危房鑑定與分類處置,確保建築全生命周期風險可控。
針對低效利用的廠房倉庫、商業樓宇等存量空間,《意見》提出「一地一策」改造方案。鼓勵通過加建擴建、功能置換等方式實現建築混合使用,例如將工業遺存轉化為創意園區或社區服務中心。政策特別強調保留歷史肌理的同時植入現代服務業態,推動城市空間從單一生產向複合生活場景轉變。
在好小區建設層面,《意見》要求統籌布局5G基站、新能源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立「15分鐘生活圈」數字服務平台。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採集環境數據,動態優化垃圾分類、停車管理等公共服務配置。同時推廣裝配式裝修技術,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時同步實現管線智能化升級。
以好城區建設為載體,《意見》提出建立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打通產業園區與居住社區的空間壁壘。重點推進TOD(公共運輸導向開發)模式落地,將軌道站點500米範圍規劃為混合功能區,並配套完善職住平衡設施。政策特別要求在新城新區建設中預留彈性空間,保障城市更新的可持續性。
總結來看,《意見》通過「四好」建設框架構建了多維度的城市更新實施路徑。從單體建築的安全改造到都市區的功能整合,每一層級都強調存量資源的價值挖掘與技術創新應用。這種系統化推進策略不僅回應了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指南。隨著政策細則逐步落地,我國城市建設將加速邁向綠色、智慧、韌性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