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召開。以"新質生產力:投資中國新機遇——開放創新的深圳市場"為主題,會議通過多維度交流展現了A股市場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作為連接國際資本與中國資產的重要橋樑,本次大會聚焦可持續金融、ESG實踐及跨境合作等議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洞察中國市場價值的核心視角。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數據顯示,盧森堡交易所作為全球債務證券領域的主要樞紐,管理著覆蓋98個國家、1700家機構的46,000隻證券產品,總規模達80萬億歐元,其中固收類產品占比高達90%。這一國際化的市場架構為可持續金融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綠色債券市場的先行者,該交易所自2007年推動全球首隻歐洲投資銀行氣候債券上市後,持續引領行業標準。至2025年,其綠色交易平台已累計募集1.2萬億歐元資金投入可持續項目,成為跨境資本支持低碳轉型的標杆案例。
中國與歐洲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協同效應顯著。自2016年中國銀行發行首隻歐洲綠色債券以來,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內的多家機構通過盧森堡交易所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為清潔能源、現代農業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實踐不僅加速了中國綠色資產的國際化進程,也印證了跨境合作對ESG市場發展的關鍵作用。當前,中國發行人累計在歐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已達數百億美元,展現了中資機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積極角色。
面對複雜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統一標準是深化合作的核心要素。2021年推出的首個中歐聯合可持續金融術語庫(CBD),為雙方在綠色債券交易、CSRD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及FFDR金融工具市場法規等領域建立了溝通橋樑。今年正值中歐建立外交關係50周年,這一分類體系的完善不僅解決了跨境投資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成為推動全球ESG標準趨同的重要實踐。
本次大會通過多維度討論揭示:深圳市場的開放創新正與國際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共振。從歐洲交易所的全球化布局到中國綠色債券的海外發行,再到術語標準化建設,這些舉措共同構建了資本跨境流動的新通道。隨著中歐合作機制持續深化,中國市場不僅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捕捉增長機遇的窗口,更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向低碳、高效轉型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