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農機維修行業作為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支撐,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與現代化進程。佳木斯市作為農業大市,2021 年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 98.77%,農機保有量的持續增長為佳木斯市農村農機維修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暴露了行業規模小、技術落後、人才短缺等問題。以下結合行業現狀、核心問題與發展對策,探討農機維修行業的升級路徑。
(一)行業規模與結構特徵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維修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 2021 年底,佳木斯市農機維修網點近 900 個,較 2007 年增長超 100%,其中註冊維修點 585 個。從業人員約 8100 人,持證人員 4800 人,占比 59%,但高級工僅 450 人,中級工 1300 人,初級工占比超 60%。維修網點年均維修保養農機 68.5 萬台次,一級維修點 35 個,二級維修點 210 個,二級以上維修點年均收入 20 萬 - 50 萬元,其餘網點年均收入低於 20 萬元,呈現 「頭部集中、尾部分散」 的格局。
(二)維修企業模式多元化
原生型企業:由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或小型廠家設立,占比約 30%,以三級維修點為主,設備陳舊、技術單一,僅能處理簡單故障。
兼營型企業:依託農機銷售企業建立,藉助政策紅利與廠家支持,提供 「銷售 + 維修 + 反饋」 服務,在配件供應與技術支持上具備優勢,市場競爭力較強。
轉行型企業:由汽車維修企業轉型而來,占比約 15%,雖具備一定設備基礎,但缺乏農機維修專業技術積累。
綜合型企業:通過 「政府 + 協會 + 企業」 模式組建區域性維修服務中心,占比不足 5%,具備全工種維修能力,技術水平最高,但數量稀缺。
(一)布局分散與規模瓶頸
市區與鄉鎮維修點數量各占 50%,但鄉鎮網點投入不足,設備多為淘汰機型,功能單一。全市僅 3 處具備全功能維修能力的一級網點,農機戶維修一台拖拉機需往返多家網點的情況普遍,維修效率低下。小型網點年效益僅 3 萬 - 5 萬元,資金匱乏導致設備更新停滯,形成 「低質低價」 惡性循環。
(二)人才短缺與技術斷層
從業人員中 78.5% 分布在鄉鎮三級網點,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僅 11% 具備專業技術等級。某農機修理部曾因維修人員僅憑經驗操作,導致發動機 「抱瓦」 事故,反映出理論知識與專業培訓的缺失。面對農機智能化、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多數維修人員缺乏新技術適應能力,維修質量難以保障。
(三)技術升級滯後於產業需求
隨著新材料、物聯網技術在農機中的廣泛應用,維修技術需求從機械維修向 「機電液一體化」 升級。但行業缺乏系統培訓體系,維修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對智能農機的故障診斷與修復能力不足,導致高端農機維修依賴原廠服務,推高農戶使用成本。
(一)強化行業管理與服務轉型
轉變 「重使用輕維修」 觀念,將農機維修納入農業機械化發展整體規劃。管理部門從 「監管為主」 轉向 「管理 + 服務」,建立上門服務機制,通過事前預防減少故障發生率,例如定期開展農機巡檢,提前排查隱患。
(二)構建專業化人才培育體系
建立 「政府 + 院校 + 企業」 三方培訓機制,邀請專家定期開展技術理論、法律法規與新技術培訓,2023 年計劃培訓超 1000 人次。嚴格執行《農機修理工技術等級標準》,對考核合格者頒發職業資格證書,重點提升鄉鎮網點人員技能水平,目標 2025 年持證人員占比提升至 70%,高級工數量增長 50%。
(三)優化市場准入與動態監管
制定並嚴格執行維修企業准入標準,將技術合格證作為營業前置條件,審查內容涵蓋設備、人員、環保等要素。建立 「能進能退」 動態機制,對不符合條件的網點限期整改,整改無效者依法取締。2023 年計劃完成全市網點排查,規範經營資質。
(四)發揮行業協會協同作用
加強市縣兩級維修協會建設,提供人才與資金支持,推動協會履行協調、監督與統計職能。組織企業簽署 「誠信維修」 承諾書,樹立優質服務標杆,例如評選 「星級維修點」,帶動行業信譽提升。協會需搭建企業與農戶的溝通橋樑,及時反饋維修需求與技術難點。
(五)推進 「3S 中心」 建設與產業鏈延伸
借鑑先進模式,建設集 「維修、培訓、諮詢」 於一體的 「3S 中心」,配備智能診斷設備,解決高端農機維修難題。拓展技術培訓業務,聯合高校開展農機操作與保養課程,2025 年前建成 5 個區域性中心,實現 「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鎮」。同時,依託中心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培訓,提升維修人員對智能農機的服務能力。
(一)行業集約化與智能化
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競爭,預計 2025 年全市農機維修網點數量縮減至 800 個左右,但二級以上網點占比提升至 30%,頭部企業營收占比超 50%。智能診斷設備普及率達 40%,物聯網技術在維修調度、配件管理中廣泛應用,維修效率提升 30%。
(二)人才結構優化
職業培訓體系完善,年均培訓超 2000 人次,持證人員占比突破 75%,高級工數量翻倍至 900 人,形成 「初級工覆蓋鄉鎮、中級工主導縣級、高級工支撐高端」 的人才梯隊。
(三)服務模式創新
農機維修行業現狀分析指出,「3S 中心」 覆蓋全市主要農業鄉鎮,維修服務半徑縮短至 10 公里,增值服務收入占比達 25%。行業協會主導建立全市統一的維修服務平台,實現故障報修、配件供應、技術諮詢的數位化對接,推動農機維修從 「被動響應」 向 「主動運維」 轉型。
佳木斯市農村農機維修行業正處於從 「零散低效」 向 「集約高效」 轉型的關鍵期。儘管面臨布局分散、人才短缺、技術滯後等挑戰,但通過強化管理服務、培育專業人才、升級基礎設施、發揮協會作用等舉措,有望在 2025 年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服務規範的行業格局。未來,需進一步融合數位化技術,延伸產業鏈條,將農機維修打造為農業現代化的堅實保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