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推拿學科發展迅速,理論體系初步建立,臨床療效逐漸得到驗證,基礎研究也取得系列成果。然而,推拿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通過對推拿研究的現狀、問題、思考和展望進行分析,旨在為推拿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一)推拿的臨床特點與現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柑橘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推拿作為我國中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保健、預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推拿歷史悠久、特色明顯,但與針灸古籍不同,現存推拿古籍非常有限。由於歷史和地域差異,手法優劣無客觀評價標準,門戶之見難以逾越,且普遍附加值較低,影響我國推拿學科發展。另一方面,推拿內涵豐富、優勢明顯,其受眾面廣、簡便、實用、經濟、綠色,一直作為主要方法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和休閒等場景。目前,推拿學科界多認為「針強推弱,江湖聲大」,推拿學科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二)推拿基礎研究現狀
1. 研究基金資助特徵
數據顯示,「按摩推拿(H2719)」學科自2003年起資助項目逐年顯著增多,共有1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面上項目59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2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僅1項。而同為中醫傳統療法代表的「中醫針灸(H2718)」學科有10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重點項目3項、重大研究計劃3項,項目總數遠多於推拿學科。除中醫五官科外,其他中醫臨床專科的國自然項目數量均多於推拿學科,可見推拿學科基礎研究資助處於較低水平。
2. 學科分類及研究熱點
通過提取「按摩推拿」項目的主題詞,總結分析發現分子與信號通路、中樞相關、生物力學、神經相關等高頻詞,可見推拿學科的研究熱點。對項目的研究疾病和對象進行薈萃分析,可分為10類,排名前三的包括骨骼肌肉系統(47,42.7%)、神經系統(22,22.0%)和消化系統(16,14.5%)。
3. 期刊類別及特徵
以「推拿」為主要內容的中英文期刊共16種,中文期刊3種,英文期刊13種。期刊分區分級普遍偏低,甚至有3本期刊處於預警和被剔除期刊。
4. 文獻類別及特徵
一項文獻計量學研究發現,中醫推拿核心文獻中CNKI納入5638篇,Web of Science(WOS)納入346篇。另一項文獻計量學研究則發現,WOS納入1793篇推拿相關文獻,影響因子在0.676~2.256之間,其中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期刊收錄文獻數量排第1、2、4、5名。但與中醫相關的文獻數量(如針灸)相比,推拿研究文獻始終較少,未能形成研究熱點,國際影響力較小,不及針灸與中藥的國際傳播力。此外,由於不同手法流派和推拿手法的差異,導致推拿研究成果的普適性不強,合作較少,難以推廣。
(一)重構推拿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
推拿學專著多技法而少理論,其理論散見於集著和其他專業著作,並未形成獨立的理論著作和完整的理論體系。「重術輕道」既是推拿學科顯著特點,也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障礙。因此,進一步充分運用解剖生理學、生物力學、腦神經科學、影像組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生物信息學、多組學等學科,解構手法基本要素,探索推拿的關鍵生物學作用機制,進一步融合闡釋臟腑經絡推拿理論、整復與軟傷推拿理論及小兒推拿理論等,發展針對人體力線結構的辨構論治思想,逐步形成推拿現代科學理論體系;進一步建立完善推拿學科古籍資料庫,開展數據挖掘,構建知識圖譜,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算法的古籍圖譜推理,充分挖掘隱性知識,開展中醫古籍證據分級與推薦等研究,夯實推拿中醫基礎理論,包括經筋理論、奇經八脈與四海氣街理論、皮部理論等;進一步系統梳理推拿手法,規範各手法操作、適應症和作用,減少「名同法不同,法同名不同」現象,完善推拿學科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為手法運用的合理性、標準化及手法創新範式提供依據,為推拿理論體系提供歷史依據和科學依據,為推拿病譜提供實驗證據和古籍證據,為推拿重大設備研製提供基礎數據和關鍵參數,是進一步重構推拿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的必由之路。
(二)構建多元化推拿臨床證據體系
推拿流派林立是中醫推拿學發展史上鮮明的文化現象,各學術流派既互相爭鳴,又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從而深化了對中醫推拿理論的認識,補充與完善推拿理論體系,提高推拿的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但同時也因缺乏客觀評價標準和流派間的門戶之見,對「何為正宗手法?誰是旁門左道?」等問題無從判斷,進而影響我國推拿學科發展。長期以來,推拿臨床研究質量有限,研究類別呈偏向性,療效觀察、病例研究文獻居多,缺乏長期病例報告和隨機對照試驗,且推拿多與其他療法聯用,高證據級別文獻數量較少,結論尚需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此外,推拿疾病譜尚未完全建立。文獻計量學統計推拿學共有516種疾病譜,《推拿治療學》羅列諸多推拿適應證,但均未建立起統一、公認的推拿疾病譜和證據體系。
推拿學派眾多,首先要聚焦推拿優勢領域,尤其是傷科推拿、臟腑推拿和小兒推拿的優勢病種。其次,藉助以隨機對照試驗為代表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是提高推拿臨床研究質量、獲得高質量證據的重要路徑。此外,在臨床研究方法學方面,應多採用「推拿/按摩臨床試驗干預措施報告標準(STRICTOTM)」,與CONSORT聲明及其非藥物治療拓展版共同提高推拿臨床試驗的報告質量。同時,應建立推拿基本病譜,結合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專家問卷調查等多種方法相互補充,開展效能等級推拿病譜和循證等級推拿病譜研究,將推拿病譜分等級,不斷補充推拿臨床研究證據,促進推拿臨床證據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除上述重在發掘群體性規律和證據的研究方法外,鑑於推拿干預的特殊性和個體特徵的豐富性和整體性,採用如單臂臨床試驗、真實世界中醫臨床研究、單病例隨機對照試驗、中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中醫古籍證據分級、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等方法可進一步有效補充和構建多元化推拿臨床證據體系。因此,聚焦推拿優勢領域、提高研究質量是破除「門戶之見」的必由之路。
(三)專注推拿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對推拿學科國自然立項研究熱點分析發現,早期階段主要集中在解剖學、影像學、生物力學、參數效應、神經電生理等內容;中後期階段,開始出現「軸」、細胞、通路等相關內容,進入分子生物和細胞生物層面,主要集中在細胞表型、信號通路、分子標誌物等方向。但存在基礎研究方向跟風、質量不高、難以轉化、缺少整體觀、缺乏對關鍵科學問題的持續研究等問題。如:推拿治療的有效性與疾病診斷的矛盾、手法的有效性與作用機制存在矛盾、推拿「力」本質與手法補瀉機制尚未闡釋清楚等。推拿學科的原始創新能力尚不充足,如何加強多學科交叉、把握學科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原創性研究值得深思。
(四)促進推拿學科教醫研協同發展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學與人才培養。隨著推拿臨床和研究內涵的不斷深化,推拿學在2019年正式發展形成多門學科,這對推拿學科醫教研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推拿學科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研究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相關教材仍存在許多問題,需進一步規範學術分科,完善教材編寫。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深度融合,推拿學科應進一步借鑑中醫針灸走向世界的路徑,將中醫推拿推向國際化,鼓勵推拿學專業人才打破局限性,與其他學科和國內外同行充分溝通,加強國際化交流與人才培養,引進和培養多學科綜合型人才。
(五)推動推拿學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提出: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重點發展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目前,推拿學科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是推拿相關設備,呈現以下特點:主要用於家庭保健,水平不一,模擬手法精度不一,多數產品無法對模擬手法的關鍵參數進行精準調節;多數產品模擬按、揉、推、拿、摩、振動等簡單手法,對搖、抖、捻、搓等較為複雜的手法則較少採用;產品多為按摩床、按摩腳盆、手持電動棒等,技術含量不高,同質化程度嚴重;許多產品整合了多種複合手法如推揉、捏揉等操作,並加入聲、光、熱、磁等物理療法以增強療效,模擬單一手法的儀器較少;新式推拿設備和推拿機器人不斷湧現,也是研發熱點,最具前景。在大科學時代,推拿學科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離不開理工醫交叉學科的深度結合以及先進科技與強大製造業的支撐,推拿學科專業人才應當有魄力、有遠見布局推拿領域重要裝備。同時,推拿科研成果的轉化需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才能轉化為具有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以及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的產品。
推拿行業前景分析指出,推拿在封建時期曾被稱為「醫家小道」,若僅通過流派師徒傳承,只有臨床實踐,沒有理論體系支撐和科學指導,推拿學難以進入「醫學大道」。要進一步發展推拿事業,需要一批既能承襲家技,又能從派系中解放出來,博採眾長,用醫學理論指導推拿臨床實踐的推拿醫生和科研人員,堅定不移地推進推拿全面發展,終能變「小道」為「大道」。
七十餘年來,我們已經建立和發展並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推拿專業隊伍,依託這支隊伍,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將推拿學科「強筋壯骨」,進一步全面推進「醫、教、研、用、產、官、宣」發展。加強推拿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及核心技術的創立與研發,改變「重術輕道」局面;切實做好推拿學科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推拿診療的客觀化,這也是與其他學科溝通的基礎;加強推拿學科核心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構建新的研究體系和研究範式,提高學科的核心競爭力、話語權和權威性;不斷提高推拿臨床研究質量,採用多種方法建立和完善推拿病譜;進一步提高推拿學科教材質量,規範手法和診斷術語,少強調個性,多達成共識;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加強與國外主流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學術期刊建設,擴大學科國際影響力;不斷建立、完善基於空時笛卡爾坐標系的關鍵手法參數和人體參數,加強與數理工等學科交流合作,加強與企業合作,進一步推進推拿相關設備產業化,尤其是推拿機器人;從數字解剖人逐漸發展到了物理人、生理人和病理人等更高技術層面,促使虛擬病人生成,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進行計算機模擬訓練,不斷更新疊代,創新手法;加強發展以推拿為主的聯合療法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推拿「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