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進入倒計時階段,廣州市以體育場館改造為支點,推動城市空間功能複合化升級。通過拆除圍蔽、優化交通網絡、融入嶺南文化特色等舉措,天河體育中心、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及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三大核心場館周邊的精緻街區已初具規模。這些改造不僅為賽事提供高效保障,更以「無界共享」理念打造全民友好的運動空間,並通過精細化設計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成為超大城市更新的實踐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體育館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天河體育中心作為廣州地標性場館群,在改造中率先踐行「打開邊界」的設計理念。通過拆除多層圍擋,將體育場與周邊人行道、公交站無縫銜接,市民可直接從地鐵口步入運動場地,形成開放的「無界體育公園」。東北與西北街角釋放約960平方米公共空間,改造成集慢跑、休憩功能於一體的口袋公園。場館外圍綠地升級為多功能共享區域,滿足散步、跑步等日常需求,使體育設施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場景。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和大學城體育中心同樣貫徹開放理念。前者在西北角新建近400平方米階梯式竹木平台,將閒置綠地轉化為集運動、商業休閒於一體的社交空間;後者賽事後拆除場館圍擋,釋放觀賽場地為市民運動及休憩場所,並通過55.8公里慢行系統優化,串聯起中心湖公園、高校校區等城市節點。
改造工程注重保留區域文化基因與生態底色。大學城體育中心依託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將場館與自然景觀有機銜接,2.5萬平方米綠地升級為山水生態公園,並融入嶺南文化元素於公共設施設計中;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周邊則通過微流線設計強化與商圈、景區聯動——拆除阻礙視線的垃圾房,梳理中華廣場、地王廣場商業業態,在較場東路保留百年榕樹並優化交通功能,實現景觀通透性與便民性的統一。
街區改造還注重色彩標識系統的精細化設計:大學城內環路以活力橙串聯公共活動場所,中環路以文化藍連接高校生活區,外環路則通過科技紅凸顯科技創新園區特色。這種分層規劃既強化功能分區,又增強市民空間認知度與歸屬感。
改造工程在細微之處體現「繡花功夫」。天河體育中心為殘障人士新建2處輪椅坡道,嚴格控制路面高差與坡度;大學城體育中心對側平石、車止柱等交通設施進行標準化更新,並增設非機動車專用停車區,提升出行安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完成12項道路改造要素,包括三線下地、海綿城市系統等,優化雲海通津慢行網絡,推動全齡友好型街區建設。
此外,綠化景觀的「隱形設計」亦凸顯巧思:垃圾房被嵌入綠地實現視覺隱蔽,老榕樹下設置兼具渠劃島功能的花池,既保留生態記憶又疏導人流車流;夜間通過喬木投射燈光與商業外延形成晝夜聯動場景,激活街區活力。
總結
從天河體育中心到大學城體育公園,廣州以十五運會為契機,將30個場館串聯為17個精緻街區,實現「無界共享」空間的系統性升級。通過拆除圍蔽釋放公共空間、植入文化生態基因、精細化提升便民設施三大路徑,不僅為賽事提供高品質服務保障,更探索出超大城市更新的可持續模式——以民生需求為導向,讓體育場館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動城市功能與品質雙提升。這種「精緻」實踐正逐步塑造廣州精緻城區的新範式,並為全國城市空間複合化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