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本文撰寫時間為2025年5月21日)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晶片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在汽車行業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信邦智能宣布以發行股份、可轉債及現金組合方式收購英迪芯微控股權,並配套募資。這一跨界併購被視為公司突破傳統汽車裝備業務增長瓶頸的關鍵舉措,但其背後暴露了業績持續下滑與戰略激進擴張並存的矛盾。
根據2024年財報數據,信邦智能實現歸母淨利潤僅495.07萬元,同比驟降88.33%,創下上市以來新低;扣非淨利潤為488.69萬元,降幅達79.01%。自2022年IPO後,其歸母淨利潤和淨資產收益率(ROE)已連續三年下滑,反映公司成本控制與業務擴張效率存在明顯短板。
更關鍵的是,此前收購景勝科技51%股權的失敗案例直接拖累業績——因量產延遲導致虧損約2600萬元,成為2024年淨利潤暴跌的主要誘因。這一系列問題凸顯信邦智能在跨行業整合上的經驗不足與風險管控漏洞。
截至2024年末,信邦智能資產負債率僅為18.05%,較2018年大幅下降近27個百分點,並且無任何有息負債。公司帳面貨幣資金達8.01億元,占總資產比例超40%。然而,在財務穩健的情況下仍選擇通過定增、可轉債及現金組合方式完成收購,引發市場對其融資必要性的質疑:
信邦智能此次選擇切入汽車晶片領域,直面國際巨頭壟斷(如英飛凌、德州儀器占據超80%市場份額)和國產替代加速雙重壓力。儘管國內企業如納芯微、矽力傑等正快速崛起,但英迪芯微2024年約6億元營收規模仍僅為行業龍頭的零頭。
公司宣稱此次併購是「圍繞汽車產業鏈尋求產業升級」的關鍵布局,試圖構建「智能裝備+晶片」雙主業模式。但這一目標面臨多重挑戰:
1. 跨行業整合能力不足:從裝備製造轉向半導體設計的技術跨度較大,團隊磨合與管理協同難度較高;
2. 資本投入壓力陡增:汽車晶片研發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疊加現有業務增長乏力,可能加劇財務負擔;
3. 市場預期分化風險:若併購後業績未能兌現,股價波動或引發投資者信心流失。
總結:一場高風險的「賭注」與潛在價值博弈
信邦智能以現金充沛為底氣選擇跨界布局汽車晶片賽道,在行業前景廣闊的背景下試圖重塑增長曲線。但其過往收購失敗、成本控制問題及當前淨利潤率薄弱等短板,使得此次併購更像是一場豪賭:若能成功整合資源並突破技術瓶頸,則有望打開第二成長極;反之,若遭遇商譽減值、市場拓展不及預期等問題,公司或將面臨業績與估值的雙重壓力。投資者需密切跟蹤其業務協同進展及行業競爭態勢變化,在「跨界故事」中謹慎評估真實價值兌現能力。
註:本文創作基於公開財報數據及行業信息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