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夏季用電高峰臨近,浙江省電力系統迎來新的保障力量。近日,位於金華地區的潘村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投入運營,這一戰略性基礎設施不僅為區域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重要支撐,更通過創新技術應用和配套新能源項目的協同推進,在綠色能源轉型中釋放出顯著效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總投資達5.2億元的潘村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於近日完成建設並正式投運。該電站配置200萬千伏安變電容量,通過4回500千伏線路與蘭江、雙龍變電站形成環網結構,為浙福特高壓電力饋入浙中電網提供了關鍵通道。這一工程的建成有效強化了浙江迎峰度夏期間電網運行的安全性,並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工程建設採用了國家電網公司模塊化建設2.0版技術清單中的14項創新成果,以「主要設備集成化、二次系統智能化、預製裝配高效化、綠色環保標準化」為核心理念。通過標準化設計與工廠化加工,工程實現了裝配式防火牆、圍牆等構件的規模化生產,並採用預製光纜、電纜及高效節能變壓器等定製化設備。站內8個單體建築均應用「裝配式鋼框架+成品牆板圍護體系」,結合機械化施工與標準化建造流程,較傳統模式縮短工期近4個月。
與潘村電站同步推進的源東6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即將竣工。該光伏項目通過220千伏線路接入潘村變電站後,預計年供電量可達7.28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3.48噸(註:原文數據)。這一「新能源+儲能」模式的落地,不僅為金華地區提供了清潔電力保障,還通過農光互補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了土地資源綜合效益。
潘村輸變電工程作為浙中電網的重要樞紐節點,其投運標誌著區域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方面,它有效緩解了夏季用電高峰期間的供電壓力;另一方面,通過為新能源項目提供併網消納通道,加速推動金華地區能源結構調整。這一項目的成功實踐,驗證了模塊化建造技術在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施工風險中的關鍵作用,並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路徑。
綜上所述,潘村500千伏智能電站的建成投運,既是浙江電網應對夏季負荷高峰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實踐。其通過技術創新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的模式創新,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注入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