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復興與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綿竹木版年畫作為年畫藝術中的瑰寶,其文創產品的發展備受關注。深入探究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的現狀,不僅有助於傳承這一傳統手工藝,還能為年畫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思路。
綿竹木版年畫歷史悠久,自宋朝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珍貴結晶。它在特定民俗環境中形成,以 「驅邪擋煞」 和 「納福招吉」 為核心思想,內容涵蓋歷史、傳說、風俗和生活等多個方面,主要用於門神鎮宅、居室裝飾和供奉祭祀等。這種獨特的文化藝術,上承華夏遠古 「桃木辟邪」 傳說,下接當代風土人情,對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盆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民風,造就了綿竹木版年畫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儘管年畫風格有南北兩派之分,但綿竹木版年畫始終堅持刻版印墨線稿後手工彩繪的製作工藝,區別於其他年畫以套色為主的方式。其配色大膽快意,因手工彩繪受隨機性和畫工個體因素影響,呈現出一畫一色的獨特魅力。在構圖上,追求簡潔明快且飽滿完整;線條運用清晰明快、剛柔並濟,勾勒出形態誇張的人物造型;高對比、高純度的配色,使年畫耀眼醒目,充滿朝氣與活力,給人帶來喜慶歡樂的視覺感受,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綿竹木版年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但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不斷轉變,其原有的經濟文化價值逐漸被淡化。市場需求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在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雖已開展相關場館建設、傳承人保護等一系列舉措,但仍需從當代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出發,重新挖掘綿竹木版年畫的文化藝術價值,開發符合現代民眾價值需求的商品,為年畫傳承尋找新的價值支撐。
新質生產力不斷湧現,新舊產業模式發生碰撞,然而綿竹木版年畫產業的發展卻受到保守理念的制約。掌握核心技術的非遺傳承人堅守古老技藝和經營理念,缺乏創新思維,難以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由於缺乏可借鑑的經驗,加上面臨產業模式、新興技術等多方面挑戰,且產業經營綜合性人才嚴重不足,導致綿竹木版年畫難以形成穩定的產業鏈,進而影響產業項目投入,制約了年畫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綿竹木版年畫作為活態文化遺產,需要通過實踐和日常生活來傳承其技藝與文化精髓。儘管區域內高校、學校、機構及個人積極開展年畫相關課程和培訓活動,但學習者缺少技能應用和展示平台,無法形成適用環境和激勵機制,導致教學人員和學員產生挫敗感,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生態,加劇了傳統文化產業的衰落。
綿竹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是傳承的關鍵,但目前面臨著傳承人年齡結構老化、年輕一代繼承人數量不足的問題。傳統師徒相傳的傳承方式雖能保持非遺純正性,卻限制了傳承規模和速度。年畫傳承需要既了解技藝特色又領會文化精髓的綜合性人才,因此必須打破傳統傳承方式,加強與高校合作,運用現代技術,跨專業、多行業培養創新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多年來,一直存在核心文化缺失的問題。文創產品僅在視覺和功能上進行創新遠遠不夠,還需挖掘年畫文化價值,形成對年畫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功能。然而,目前的文創產品多是機械搬運年畫元素,在文化挖掘上滯後,無法從主體、形式和審美上與年畫核心文化統一,難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也無法獲得文化認同。
通過對年畫村文創機構和生產作坊的調研發現,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形式豐富,但銷售情況不佳。這些產品與其他地區文創產品類型相似,在質量、審美、文化性和實用性方面缺乏優勢和獨創性。部分產品因製作工藝複雜、材料昂貴,導致價格高且實用性低,說明產品在設計開發時未明確受眾和產品屬性,定位模糊。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年畫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形式陳舊,多為印有年畫圖案的日常用品,這些產品與年畫文化內涵缺乏緊密聯繫。相比之下,其他地區年畫文創產品有許多與現代生活結合的創新案例。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需要在圖案、元素、功能、結構和實用性等多方面進行創新,真正體現 「創」 的價值。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發展改變了媒體傳播方式,產品推廣需要精準營銷。但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目前主要依靠官方推薦和民間相傳,缺乏對新媒體和電子商務的有效利用。應搭建推廣平台,結合年畫文化打造新業態,實現全方位發展,不能僅依賴遊客口口相傳。
綿竹木版年畫文創產品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從非遺傳承的價值流失、產業鏈不完善,到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文化缺失、定位模糊、創新不足和推廣不力等。要推動綿竹木版年畫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文創產品的發展,需要深入分析問題根源,積極探索創新設計策略,挖掘年畫核心文化,明確產品定位,加強創新和精準推廣,從而讓綿竹木版年畫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