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方向轉型,地熱能作為穩定可靠的非化石能源,已成為推動我國能源革命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在2025年5月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地熱發展大會上,行業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已進入規模化、多元化發展階段,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的深度融合正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地熱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規模穩步擴大,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項目有序增長。數據顯示,北方地區通過地熱能清潔取暖已覆蓋數百萬戶居民,南方地區則利用地源熱泵技術實現冬暖夏涼的低碳生活。在工業領域,地熱能正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在農業溫室、食品加工等場景中發揮減碳作用。專家強調,地熱能作為連續穩定供應的清潔能源,其開發潛力仍有待進一步釋放。
我國已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地熱產業發展,《推動熱泵行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擴大熱泵技術應用範圍,並推動中深層地熱發電技術研發。目前,岩土儲能等新技術實現了「取熱不取水」,突破了傳統地熱開發對地下水的依賴,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與可持續性。同時,地熱能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的模式正在探索中,如風光儲一體化項目為地熱發電提供了調峰支持。
隨著勘探技術進步,我國正加快深層地熱及乾熱岩資源的規模化開發。科研團隊通過精準勘察厘定深部地熱分布,並研發高效換熱技術以提升能源獲取能力。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深層地熱能發電項目將呈現精細化、規模化趨勢,單井產能有望提高40%以上。這一進展將推動我國地熱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當前約1.5%提升至更高水平。
地熱產業鏈的延伸正帶動裝備製造、工程服務等關聯行業增長。數據顯示,僅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項目就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並形成年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同時,地熱能開發過程中推行的綠色施工標準有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了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當前我國地熱能發展仍面臨技術成本高、區域分布不均等挑戰。對此,行業建議通過建立國家級地質資料庫精準定位優質資源區,並依託產學研合作機制攻克深層鑽探、高效轉化等關鍵技術瓶頸。未來五年,預計全國地熱供暖面積將新增3億平方米,發電裝機容量突破50萬千瓦。
總結
從清潔取暖到工業減碳,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協同,我國地熱能發展已形成多維度推進格局。隨著深層資源開發加速與技術經濟性提升,地熱能在優化能源結構、助力雙碳目標中的作用將愈發凸顯。通過持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產業鏈韌性,這一「來自地球的綠色能量」必將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