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光伏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從地方國企抄底停產項目到上市公司巨額虧損,從政策紅利退坡到電價市場化衝擊,行業在資本與市場的雙重擠壓下顯露疲態。曾經被視為「救命稻草」的國資入主模式遭遇現實考驗,而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正在重塑產業格局。這場始於技術疊代的行業洗牌,正以超預期的速度重構光伏生態體系。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成立的連雲港太瓦新能源公司,在地方政府"連霍合作"戰略框架下獲得50億元投資計劃,卻在2024年8月備案後僅半年便宣布停產。這家由新疆絲路新能源(國有控股)全資設立的企業,其N型電池項目成為地方國資救市失敗的典型案例。據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全員自今年5月起放假待崗,薪資降至當地最低標準。此類案例折射出光伏行業"國資接盤"模式的現實困境——即使背靠政策資源與資本支持,仍難抵禦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衝擊。
頭部企業的財務報表印證著行業的至暗時刻。某上市公司2024年巨虧20.9億元,其常州基地5GW PERC電池產能與滁州7.5GW TOPCon項目全面停產;另一光伏組件龍頭企業一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17.47億元,經營性虧損持續擴大。更嚴峻的是行業普遍現象:四家組件龍頭裁員比例達25%-50%,某企業甚至將鹽城基地停產計劃延長至半年以上。這種"巨無霸"級別的生存危機,標誌著光伏產業已進入全產業鏈的深度調整期。
隨著136號文設定的三大時間節點截止(4月30日電價鎖定、5月31日保障性收購終止),光伏行業正式邁入全面市場化競價時代。儘管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同比增長215%,但某大型能源央企51GW組件集采項目意外終止,直接暴露了投資方對收益的悲觀預期。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光伏結算均價跌至0.016元/度,市場化交易背景下分布式項目的收益率正面臨系統性挑戰。
在政策退坡與需求萎縮雙重壓力下,2024年成為行業"出清"的關鍵年份。TCL中環98億元虧損坐實行業"虧損王"地位,某上市公司二級子公司揚州工廠因設備檢修停產超三個月,反映出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帶來的連鎖反應。與此同時,《新型儲能行動方案》提出的"培育3-5家生態主導企業"目標,暗示著未來產業格局將向頭部集中。當產能利用率跌破60%警戒線時,行業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突圍"的陣痛期。
總結:光伏行業的這場寒冬既是周期性調整的結果,也是能源轉型深化過程中的必然陣痛。在市場化定價機制全面落地、政策紅利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技術疊代速度與產能過剩壓力形成雙重擠壓。那些缺乏核心技術儲備、過度依賴規模擴張的企業正加速退出市場,而行業洗牌最終將推動光伏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這場寒冬過後,或許會迎來更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發展新周期,但代價將是多數中小企業的消亡與資源整合的陣痛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