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汽車市場如何應對新變局

在2025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釋放的行業信號表明,全球汽車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產能過剩危機。從歐美市場復甦乏力到中國新能源轉型加速帶來的結構性矛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通過資源整合、產能重組等方式尋求破局之道。本文聚焦當前汽車行業面臨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結合最新數據解析產業格局演變趨勢。
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導致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2024年美國新車銷量1590萬輛、歐盟銷量1284萬輛,均低於2019年水平。權威預測顯示,到2035年北美地區產能利用率將降至63%,主要受電動化轉型遲緩拖累——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型並行生產導致資源錯配,行業效率面臨系統性挑戰。
國內汽車製造業呈現顯著分化態勢:本土品牌產能利用率從2018年的65%提升至當前的84%,而外資合資企業產能利用率卻由73%跌至56%,形成約1000萬輛冗餘產能。以某主流車企為例,其年產能正經歷從250萬向150-200萬輛的戰略收縮,折射出行業洗牌加速的現實。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產業生態重構迫在眉睫。數據顯示現有燃油車產能超3000萬輛,而新建的2000萬輛新能源產能僅消化了約300萬輛傳統產能。工信部相關研究指出,當前燃油車產銷量斷崖式下滑已導致大量生產設備閒置,亟需通過併購重組等方式實現資源再配置。
頭部企業正轉向"借力發展"模式:吉利集團宣布暫停新建工廠計劃,並提出利用全球過剩產能的解決方案。該策略強調協同生產體系、共享技術工人與質量保障系統,既能提升行業整體效率,也為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新機遇。這種戰略調整既符合當前產業規律——70%-90%的合理產能區間要求,又為"走出去"戰略奠定基礎。
【總結展望】
面對全球汽車工業深度變革,中國車企正站在關鍵轉折點:既要加速淘汰落後燃油車產能,又要避免新能源領域重複建設;既要通過跨國合作盤活存量資源,也要在技術疊代中構建新競爭優勢。隨著政策引導與市場化機制的共同作用,行業將逐步走出產能過剩困局,在電動化、智能化賽道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71.9%的國內汽車業產能利用率雖已企穩回升,但結構性優化仍需持續發力——這不僅是企業的生存之戰,更是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戰略機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