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基金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監管層對費率改革的深化推動與配套體系的同步完善成為核心議題。當前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管理規模已達30萬億元,其中浮動費率產品占比提升至18%,工具型產品的階梯式收費模式覆蓋超過40%的指數類產品線。與此同時,投資者長期持有行為顯著增強,平均持倉周期較改革前延長了9個月,政策環境的變化正重塑行業生態根基。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已從單一降費轉向多元化價值定價機制構建。當前市場實踐中,"固定管理費+業績報酬"的複合收費模式在主動權益類產品中逐步試點,部分頭部機構針對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產品設置了差異化的業績基準觸發條件。例如,在指數增強型產品線中,管理人開始採用與超額收益掛鉤的階梯式計提方式,當年化阿爾法超過3%時才啟動附加費計算。
對於工具型基金,行業資訊及政策環境推動費率結構進一步優化:ETF等被動產品的管理費已普遍降至0.15%-0.2%,同時通過規模分段設置的階梯費率機制(如百億級產品費率下浮至0.1%),實現了成本與服務深度適配。這種模式既保留了基礎管理費用以保障運作穩定性,又通過浮動機制激勵機構持續提升投研效率。
為匹配費改目標,監管層正協同行業協會推動考核評價體系革新。最新修訂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績效指引》明確要求,將投資者實際回報率(經風險調整後)作為核心考核指標,並設置三年期以上業績權重占比不低於60%的要求。這一政策導向直接改變了基金公司"重首發輕持營""重規模輕收益"的傳統路徑,促使機構更關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與持有人體驗優化。
行業資訊及基金政策環境的聯動效應已顯現成效: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納入長周期考核的基金經理平均任期從改革前的1.8年延長至3.2年;同時,媒體與第三方評價平台開始淡化短期業績排名,轉而建立包含最大回撤控制、分紅穩定性等維度的綜合評估體系。
在銷售端改革方面,監管通過取消尾隨佣金比例限制、強制披露投資者教育投入占比等舉措,倒逼機構轉向買方視角。目前全市場已有超過70%的代銷平台上線智能投顧系統,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自動匹配持有期建議與定投方案。
行業資訊及基金政策環境共同推動下的轉型並非一蹴而就:中小機構面臨投研團隊建設、數位化服務能力升級等多重挑戰,但頭部公司已通過建立投資者陪伴中心、開發個性化收益計算器等方式搶占先機。據2025年中期統計,實施買方服務戰略的基金公司客戶留存率較行業均值高出12個百分點。
而言,當前基金行業的改革進程呈現"三位一體"特徵:費率創新重構價值分配邏輯,評價體系重塑競爭範式,而生態建設則奠定可持續發展根基。隨著政策環境與市場實踐的深度協同,公募基金正逐步從規模擴張型增長轉向質量驅動型發展階段,這既契合國際資管行業發展趨勢,也為2025年後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