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製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作為「工業之母」的工業母機成為各國爭奪的關鍵領域。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在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持續突破,產業鏈韌性顯著增強。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國內工業母機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級門檻,其中數控工具機、增材製造設備等細分領域的國產化率提升至68%,國際競爭力穩步攀升。在此背景下,《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的發布為行業標準化進程注入新動能,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升級。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工業母機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方案》明確以標準建設為核心抓手,提出到2026年形成基本完善的工業母機標準體系。具體量化指標包括:制修訂不少於30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牽頭制定國際標準不低於5項、國際標準轉化率達90%。重點領域覆蓋高端數控工具機、精密鍛造裝備、增材製造系統等,其中關鍵設備性能標準要求適度超前於產業平均水平。到2030年,減材、等材製造標準將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增材製造標準實現全球領跑。
方案強調通過「三個注重」強化產業協同效應:一是緊扣減材製造高端化躍升、等材製造優勢鞏固、增材製造國際領先三大方向,以標準填補產業鏈短板;二是統籌上中下游標準銜接,例如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接口規範需同步升級,確保主機精度一致性提升20%以上;三是推動國內國際標準兼容,計劃在2025年底前完成50項重點標準的外文版編制,加速中國方案走向全球市場。
1. 關鍵技術標準攻堅:針對高檔數控系統、高性能功能部件等「卡脖子」環節,將優先採信企業團體標準30項以上,並推動科研成果向標準轉化率提升至45%。2025年重點突破一體化壓鑄裝備精度控制標準,實現模具壽命延長15%-20%。
2. 融合技術標準化布局:在工業網際網路與智能製造領域,新增大數據交互、數字孿生建模等8類標準項目,同步制定綠色製造標準體系框架,覆蓋碳足跡核算、能效評估等維度,預計到2030年帶動行業單位產值能耗下降18%。
通過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我國已對齊ISO/IEC國際標準67項,並在增材製造材料檢測等領域主導制定3項新提案。方案特別提出2025-2026年優先推進高檔數控工具機功能安全、智能車間數據接口等領域的中外聯合標準研製,預計帶動相關產品出口額增長12%以上。
工業母機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基石,其標準化進程直接關係到產業鏈的安全性和國際話語權。通過構建「研發-標準-產業」閉環體系,《方案》不僅為行業技術疊代提供路線圖,更通過強化標準國際化布局打開全球市場空間。未來五年,隨著300項核心標準落地和5項國際標準引領突破,我國工業母機產業有望在關鍵設備性能、綠色製造水平及智能化應用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鞏固在全球高端裝備領域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