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旅遊業加速復甦,中東地區正成為國際旅遊市場的重要增長極。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出境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周邊國家紛紛推出針對性政策爭奪市場份額。在此背景下,伊朗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遺產,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合作夥伴,通過系統性措施強化自身吸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旅遊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7月起實施的中國公民單邊免簽政策,成為伊朗旅遊市場開拓的關鍵舉措。此舉大幅降低了簽證門檻,直接對接了中國遊客高頻次、便利化出行需求。數據顯示,該政策實施後首年,中國赴伊遊客數量同比增長45%,印證了政策的有效性。
為提升服務適配度,伊朗已培訓超過200名中文導遊,並編制多語種文化導覽手冊。這些措施不僅優化了旅遊體驗,更通過語言橋樑強化了文化傳播效果,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作為四大古老文明交匯點,伊朗擁有近250處國家級文化遺產和7處世界遺產,其文化資源覆蓋波斯帝國遺蹟、伊斯蘭建築瑰寶及遊牧民族傳統景觀。統計顯示,中國遊客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歷史類景點偏好度達83%,與伊朗旅遊資源高度契合。
地理區位方面,伊朗東接阿富汗、西臨地中海,北連歐亞草原,南望印度河文明核心區,這種「十字路口」特性使其成為連接東西方旅遊市場的戰略支點。通過強化與中國在文旅領域的合作,伊朗有望填補區域市場空白,吸引尋求深度文化體驗的中國遊客群體。
近期兩國高層互動頻次顯著增加,推動了旅遊業政策協調。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伊雙向旅遊交流規模突破50萬人次,較疫情前增長37%。伊朗方面預判,隨著航線加密和包機合作深化,未來三年中國遊客占比可能提升至其國際客源的15%-20%,成為中東地區對華旅遊市場中的領跑者。
據行業評估模型測算,在保持現有政策力度的前提下,伊朗有望在2026年前實現中國遊客年接待量超80萬人次的目標,帶動旅遊業收入增加約12億美元。然而,其面臨的挑戰包括基礎設施承載力優化、地緣政治風險管控及多語種服務標準化等問題。
從競爭態勢看,伊朗通過精準政策組合和資源定位,在中東旅遊市場中確立了對華合作的獨特優勢。歷史文明、地理樞紐與政策創新形成的「三重引擎」,正驅動其在2025年全球旅遊版圖中占據更突出地位。未來需持續關注市場需求變化,以數據化運營提升服務精準度,鞏固中國作為核心客源市場的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