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短劇產業在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下實現跨越式發展。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96億人,全年市場規模在突破去年500億元大關後持續攀升,成為數字文化消費的重要增長極。技術疊代與內容創新的雙重驅動,正推動短劇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短劇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生成(AIGC)、虛擬拍攝和雲渲染等技術深度融入創作全流程,顯著提升製作效率。例如實時動作捕捉技術使單集成本降低30%,而5G網絡普及則支撐起超高清內容的即時分發。從產業生態看,全國已有14個省級行政區將短劇納入文化產業扶持目錄,通過稅收優惠、基地建設等方式構建"創作-拍攝-發行"全鏈條支持體系。頭部平台更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影視科技產業園,形成以長三角、粵港澳為核心的三大產業集聚區。
當前短劇題材已從早期的甜寵、懸疑為主擴展至職場、科幻、歷史等多個領域,2025年上半年古裝探案類作品占比同比提升18%。行業頭部企業通過建立標準化劇本評估系統,推動單集時長控制在15-30分鐘區間內,較2020年平均縮短40%,更符合碎片化傳播規律。多地出台的扶持政策明確要求設立專業審核團隊,對劇本大綱進行前置把關,有效遏制內容低俗化傾向。
針對部分短劇存在"霸總"人設泛濫、劇情邏輯荒誕等問題,相關部門已啟動《微短劇管理辦法》立法程序。該法規將明確平台內容審核責任清單,並建立違規節目黑名單制度。2025年專項治理行動中,累計下架問題作品1.2萬部,整改率達93%。未來監管系統將接入AI智能監測模塊,實現對片名敏感詞、價值觀偏差等內容的實時預警。
展望
當前我國短劇產業已形成"技術賦能創作-政策規範生態-市場反哺創新"的良性循環。隨著4K/8K超高清製作設備普及和虛擬製片成本下降,2025年行業整體毛利率有望提升至32%,帶動上下游崗位新增就業超50萬個。在規範化與科技化雙輪驅動下,短劇正從娛樂消費載體升級為文化傳播新陣地,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展現獨特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