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加速疊代,機器在城市管理、工業生產及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正迎來爆發式增長。以四足機器狗與無人機協同巡檢為代表的創新場景,在上海寶山區南大智慧城的成功落地,標誌著我國機器人產業從技術研發向規模化商業應用的關鍵跨越。這一實踐不僅驗證了機器設備的環境適應性突破,更為未來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範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9月28日,上海寶山區南大智慧城啟用了由6台四足機器狗組成的全天候巡檢系統。該隊伍包含3台大型B1型及3台小型Go2型機器狗,與無人機形成空地協同網絡。通過加裝視覺傳感器和地形適配訓練,這些設備已實現狹窄空間探索、全視角監控及高頻次巡邏功能,成功應對傳統人力難以覆蓋的複雜戶外場景。數據顯示,該系統自6月測試以來,已形成從中央控制台全域監測到警情響應處理的完整閉環,顯著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效率。
在南大智慧城"數字經濟+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三大戰略賽道布局中,已有超2000家企業入駐,其中10餘家聚焦機器人產業鏈研發生產。依託上海大學深厚的機器人技術積累,本地企業通過聯合實驗室、場景驗證基地等載體,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完整創新鏈條。例如針對機器狗戶外巡檢需求,研發團隊在硬體升級基礎上開發了地形自適應算法,並基於區域地理數據完成專項訓練,此類共性技術研發正成為推動行業標準化的核心力量。
當前系統已實現車輛違停識別、工地安全監控等核心功能,據測算其成熟運行後每年可節省顯著安保支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套融合機器狗、無人機及智能分析平台的解決方案具備高度適配性,未來可向物流園區、災害監測等領域延伸。南大智慧城的實踐表明,當機器設備與城市基礎設施深度整合時,既能降低人工運維成本,又能通過數據積累持續優化服務效能。
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重點機器人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已提升至18%,但技術轉化效率仍受制於應用場景的稀缺性。南大智慧城的經驗揭示出關鍵路徑——通過真實場景的壓力測試快速暴露技術短板。例如在機器狗的戶外部署中,研發團隊發現現有傳感器對強光環境的識別誤差率高達15%,這直接推動了新型視覺模組的研發進程。這種"應用-反饋-疊代"的閉環機制,正在重塑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
2025年的機器產業發展已進入場景定義技術的新階段。從南大智慧城的成功案例可見,四足機器狗與無人機協同系統不僅解決了傳統巡檢痛點,更通過產學研深度聯動構建起可持續的技術進化體系。隨著更多城市將此類智能設備納入基礎設施規劃,我國機器人產業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千億級市場規模,並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關鍵位置。這一進程的持續深化,將取決於技術研發與場景需求的雙向適配速度,以及重點企業如何通過開放合作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