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關於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標誌著全球稀土產業鏈面臨重大調整。數據顯示,中國占據全球85%以上的稀土開採和加工市場份額,此次政策將直接影響價值超百億美元的高端磁材、半導體材料等下游產品貿易。本文結合新規細則與行業現狀,解析政策對投資方向及供應鏈布局的具體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稀土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中國自2025年12月起對境外生產的含中國技術或原料的稀土物項實施嚴格管控,核心條款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14納米以下邏輯晶片及256層以上存儲晶片製造設備等尖端技術領域,將採取個案審批模式。該政策自發布日起已對直接出口中國原產稀土物項生效。
新規要求全球企業需重新評估其稀土原料採購及生產流程:
1. 合規成本上升:境外製造商若使用中國技術或材料,需額外承擔許可證申請、追溯系統搭建等運營支出;
2. 替代路徑探索:部分依賴中國稀土的國家可能加速開發澳大利亞、非洲等地資源,並推動本土冶煉分離技術研發;
3. 投資熱點轉移:中國境內符合合規要求的稀土深加工企業(如永磁材料、催化劑生產商)或迎政策紅利期。
數據監測顯示,2024年全球釹鐵硼磁材65%由中國供應,新規或將推高此類產品在高端電動汽車、風電設備領域的議價能力。
中國此次舉措與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形成聯動效應,預計未來三年內:
2025年稀土出口管制新規的實施,標誌著中國從「資源控制」轉向「技術+產業鏈」雙軌戰略。短期內企業需應對合規壓力與成本上升挑戰,但長期來看將鞏固中國在全球高端製造領域的核心地位。投資者應重點關注技術壁壘高、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細分領域,並通過深度綁定合規供應鏈環節把握市場機遇。政策生效後,稀土產業的價值鏈重構將成為影響2030年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