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 年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重心持續向基層下沉,尤其是在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山區縣域,中醫藥憑藉 「簡、便、驗、廉」 的優勢,成為補齊基層健康服務短板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趨勢下,多地通過對口支援、資金投入、資源整合等方式,推動基層中醫館升級改造,讓優質健康服務觸達更多群眾。涼山州越西縣依洛地壩鎮的中醫館援建項目,正是這一趨勢下的生動實踐,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 「看中醫難」 的問題,更為基層健康服務陣地建設提供了可借鑑的範例。
中國報告大廳《2025-2030年中國健康服務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針對基層健康服務的實際需求,精準施策是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越西縣依洛地壩鎮及周邊群眾對中醫藥服務需求迫切,尤其是在常見病、慢性病防治及康復保健方面,中醫藥的作用深受認可。為此,德陽市旌陽區緊扣這一需求,投入 45 萬元幫扶資金,對依洛地壩鎮中心衛生院內 320 平方米的中醫館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不僅打造了富有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就診環境,更從硬體設施上為基層健康服務提質奠定了基礎。
改造後的中醫館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可提供中醫微創、針灸理療、中醫正骨、中草藥外敷、穴位貼敷等傳統中醫藥服務,同時配備微波、超聲波等現代康復設備,實現傳統與現代康復治療的結合。此前,當地群眾常見的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痛、骨關節炎等病症,因中醫館環境簡陋、設備不足,難以獲得優質診療服務;如今,硬體設施的升級搭配對口中醫康復專業指導,不僅推動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更直接提升了基層健康服務的專業性與可及性,對減輕群眾醫療負擔、改善區域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基層健康服務的核心目標,是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規範的醫療服務。依洛地壩鎮位于越西縣東南部,屬二半山區,海拔介於 2100 米至 3000 米之間,特殊的地理環境曾導致當地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群眾若想尋求中醫診療,需輾轉前往縣城,不僅耗時久,更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患者帶來極大困擾,「看中醫遠、看中醫難」 成為制約當地健康服務普及的重要問題。
隨著旌陽區援建中醫館於 9 月 17 日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緩解。新中醫館的服務範圍覆蓋依洛地壩鎮及周邊 10 余個村莊,直接惠及 2 萬餘名群眾,開設的針灸、推拿、康復理療等特色診療項目,精準匹配了當地群眾的健康需求。如今,群眾無需再長途奔波,在家門口就能接受規範的中醫藥服務,扎針、拔罐等常見理療項目隨時可享,基層健康服務從 「遙不可及」 變為 「觸手可及」,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健康獲得感。
基層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長效協作機制的支撐。依洛地壩鎮中醫館援建項目,並非單一的硬體投入,而是旌陽區深化健康幫扶、助力越西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更是兩地攜手提升基層健康服務能力的縮影。
為確保健康服務持續提質,未來旌陽區將繼續遵循 「越西所需、旌陽所能」 的原則,在現有硬體支持的基礎上,通過人才交流培訓、遠程醫療協作、適宜技術推廣等多元方式,持續為越西縣輸入優質醫療資源與管理經驗,幫助當地培育本土醫療人才,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自主服務能力。這座紮根二半山區的中醫館,也將從單純的 「治病場所」,逐步轉變為傳承中醫藥文化、培育本土人才、輻射周邊區域的健康服務平台,成為打通基層健康服務 「最後一公里」 的關鍵節點。
從 45 萬元援建資金的投入,到 320 平方米中醫館的升級,再到覆蓋 10 余個村莊、惠及 2 萬餘人的服務落地,依洛地壩鎮中醫館的建設,既是 2025 年基層健康服務行業向縣域、向山區下沉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口支援模式在健康領域的成功實踐。它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 「看中醫難」 的眼前問題,更通過長效協作機制為基層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讓健康福祉真正紮根基層、惠及百姓,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基層健康服務陣地建設寫下了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