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光伏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進步與規模化應用成為各國關注焦點。中國在"雙碳"戰略指引下,山東以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創新與產業協同,實現了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跨越式發展。本文結合行業動態與權威數據,系統梳理山東在光伏發電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及其對全國能源轉型的示範意義。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2021年至2025年期間,山東聚焦"雙碳"目標,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實現質效雙升。光伏發電作為核心領域,連續第八年保持全國裝機規模首位,累計併網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更值得關注的是,山東省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1.34億千瓦,歷史性超越煤電,較2020年增長180%,形成以光伏、風電、核能為主的多元清潔電力供應體系。在技術應用層面,山東創新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通過42個示範項目聚合新能源資源349萬千瓦,預計年新增綠電消費59億度,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區域協同經驗。
在推進光伏等新能源發展的同時,山東同步實施煤電升級工程。通過關停落後小機組1227萬千瓦,完成3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比提升至84%的結構優化,同步推進8878.5萬千瓦機組的節能降耗改造。這種"退舊育新"的雙線策略,既保障了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又為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留出空間。數據顯示,山東光伏集中發電時段已實現500萬千瓦的靈活調節能力,有效緩解了電網調峰壓力。
山東在碳足跡管理領域先行先試,率先對電解鋁、輪胎等重點行業開展碳標識認證。依託全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年封存二氧化碳能力達100萬噸,同步實現增油產能超20萬噸。在零碳園區建設方面,20個省級示範項目規劃年消納綠電125億度,占園區總用電量的75%,其中核能供暖覆蓋近1300萬平方米,打造了"光伏+儲能+氫能"的零碳城市樣板。
電力市場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山東構建了涵蓋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和零售的完整交易體系。通過創新"五段式"分時電價政策,引導用戶優化用電行為,晚間尖峰時段可減少負荷200萬千瓦,相當於避免建設兩台百萬級火電機組。同時,綠電交易市場持續活躍,2024年全省綠電交易量同比增長67%,占新能源發電量的41%。
來看,山東以光伏發電為引領的新型能源體系,不僅實現了裝機規模、技術應用、市場機制的多維突破,更通過碳管理創新形成了完整的綠色產業鏈。其經驗表明,光伏發電作為清潔電力的核心支撐,在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培育新型產業生態方面具有顯著綜合效益。隨著技術疊代與政策深化,光伏發電行業將持續釋放更大發展潛力,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堅實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