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可控核聚變技術作為清潔可持續能源的核心方向,正迎來技術突破與政策加持的雙重催化。中國在高溫超導材料領域的自主化進展,不僅打破進口依賴,更推動「人造太陽」裝置向商業化應用邁進一步。隨著多領域關鍵技術驗證完成,行業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2025年人造太陽市場迎來規模化發展的戰略窗口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造太陽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屬基帶,實現噸級工業化生產。該材料厚度僅0.046毫米,寬度達12毫米,單卷長度突破2000米,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0納米以下。其液氮溫度下的抗拉強度高達19噸/平方厘米,遠超國際同類產品標準。這一突破終結了我國對進口基帶的長期依賴,為「人造太陽」裝置的磁場約束系統提供核心支撐。
近期國內多個項目驗證了國產材料的產業化能力:
截至2025年10月,包括超導線圈鎧甲材料、低活化馬氏體鋼CLAM等關鍵部件已實現批量化供應,核心系統如校正線圈電源、氦制冷機等進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政策層面,2025年我國將可控核聚變納入「十四五」能源科技創新規劃重點任務,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材料研發與示範工程。地方層面,長三角、成渝地區已形成核聚變產業集群,稅收優惠與人才引進政策密集出台。市場層面,A股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根據行業趨勢,2025年人造太陽裝置核心部件市場規模預計突破百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千億元量級。隨著「人造太陽」裝置從實驗堆向商用堆過渡,超導材料、低溫系統、高純材料等細分領域將率先釋放訂單。政策端「十五五」規劃擬新增10個國家級聚變實驗基地,疊加民間資本加速入場,預計未來五年行業複合增長率將超40%。
2025年是中國「人造太陽」技術從實驗室向產業化的關鍵轉折點。材料國產化突破、核心部件量產驗證、政策資金密集加碼,共同構築了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隨著產業鏈各環節技術成熟度提升與商業化應用場景的拓展,可控核聚變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工程示範,成為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當前市場已進入技術驗證向規模建設過渡的窗口期,核心材料與關鍵設備供應商將優先受益於這一萬億級市場的爆發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