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拐點顯現,規模量產目標加速落地
近期資本市場對國產機器人技術的信心顯著提升,小鵬汽車美股股價在11月6日開盤後大漲9.64%,報23.89美元,總市值達228億美元。這一波動源於小鵬在X9超級增程技術發布會上對機器人技術的再度自證,其IRON機器人通過現場拆解展示了機械結構與控制技術。數據顯示,國產機器人訂單需求激增,2025年至今訂單總額已超30億元,對應近2萬台人形機器人本體,其中優必選、銀河通用、智元等企業訂單規模分別突破6.3億、7億和1億元。這一現象表明,國產機器人產業正加速邁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小鵬在兩次技術發布會上通過公開拆解機器人腿部結構,直接回應了市場對其技術真實性的質疑。這一舉措不僅提振了投資者信心,還促使更多供應鏈企業加速技術適配。據透露,小鵬計劃在2026年底實現高階人形機器人的規模量產。技術層面,當前國產機器人企業正聚焦「靈巧手、輕量化、高功率密度電機」等核心部件的突破,零部件企業已開始為量產提供小批量支持。
當前國產機器人訂單已從教育科研領域向工業製造、商業運營、政企服務延伸,驗證了多元場景的可行性。然而,技術瓶頸仍存:宇樹科技指出,智能體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核心挑戰在於模型算法優化與數據積累。儘管訂單規模尚處於千台級別以下,但頭部企業正通過場景試驗積累數據,推動技術疊代。
汽車主機廠與3C品牌商憑藉場景需求和供應鏈整合能力,成為機器人本體開發的主導力量。例如,華為、小米等企業通過掌握核心算法與硬體疊代能力,逐步形成差異化優勢。供應鏈端,觸覺傳感器、諧波減速器、高功率密度電機等關鍵部件的技術疊代速度加快,尤其是採用peek材料與粉末冶金工藝的零部件,正成為供應鏈「門票」的核心要素。
2025年國產機器人產業呈現「技術驗證加速、場景應用多元、供應鏈協同深化」的三重特徵。儘管量產仍面臨技術瓶頸與規模化挑戰,但訂單數據與資本市場反應均表明,產業鏈已具備突破拐點的基礎條件。未來2-3年,隨著核心部件成本下降與應用場景落地,人形機器人有望從實驗室走向更廣泛的實際應用,20萬億美元的市場潛力或將逐步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