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對於地熱能與海洋能的利用才剛剛開始,形成產業尚面臨著技術升級和市場培育方面的瓶頸。不過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地熱能與海洋能列為重點發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業內專家認為,其產業化將由此起步。
地熱能:
3年後替換400萬噸標準煤
地熱是埋藏在地下的熱源,目前的利用包括發電和熱利用兩種方式,而熱利用則包括地熱水的直接利用和地源熱泵供熱、製冷。根據規劃要求,到201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400萬噸標準煤;到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1200萬噸標準煤。
在我國,地熱能儲量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據初步估算,全國主要沉積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內儲藏的地熱能,相當於2500億噸標準煤的熱量。目前,全國經正式勘查並經國土部門審批的地熱田為103處,經初步評價的地熱田為214處。估算目前全國每年可開發利用地熱水總量約68.45億立方米,折合每年3284.8萬噸標準煤的發熱量。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介紹,目前我國年利用地熱能水資源約4.45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長。而用於發電的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在西藏、雲南的橫斷山脈一線。目前,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88%集中在西藏。
專家指出,我國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適用於工業加熱、建築採暖、保健療養和種植養殖等,但適用於發電的高溫地熱資源較少,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區,可裝機潛力約為600萬千瓦。而當地水能資源豐富,地熱發電競爭力不強,近期難以大規模發展。
近年來,地熱能的熱利用發展較快,主要是熱水供應及供暖、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供熱、製冷等。隨著地下水資源保護的不斷加強,地熱水的直接利用將受到更多的限制,地源熱泵將是未來產業化的主要發展方向。
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地源熱泵技術近年來引起社會的重視。目前,我國除青海、雲南、貴州等少數省區外,其他省區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廣地源熱泵技術。目前,全國已安裝地源熱泵系統的建築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中國地源熱泵市場年銷售額已超過50億元,並以20%的速度在增長。
海洋能:
技術瓶頸尚待突破
專家介紹,海洋擁有5類能源:潮汐能、潮流能、海水熱能、波流能和海流能。目前利用海洋能發電的開發形式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初步形成規模的主要是潮汐發電,全世界潮汐發電總裝機容量約30萬千瓦。而根據我國的規劃,到2020年,建成潮汐電站10萬千瓦。就我國而言,海洋能的利用技術尚不成熟。
資料顯示,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沿海各地區陸續興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發電站並投入運行發電。其中最大的潮汐電站是1980年5月建成的浙江省溫嶺縣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它也是世界已建成的較大雙向潮汐電站之一。總庫容490萬立方米,發電有效庫容270萬立方米。這裡的最大潮差8.39米,平均潮差5.08米;電站功率3200千瓦。據了解,江廈電站每晝夜可發電14~15小時,比單向潮汐電站增加發電量30%~40%。江廈電站每年可為溫嶺、黃岩電力網提供100億瓦/小時的電能。
除潮汐能外,重點開發波浪能和海水熱能。統計顯示,海浪每秒鐘在1平方千米海面上產生20萬千瓦的能量,全世界海洋中可開發利用的波浪約為27—30億千瓦,而我國近海域波浪的蘊藏量約為1.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約3000—3500萬千瓦,目前,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開始建造小型的波浪發電站。
而海水熱能是海面上的海水被太陽曬熱後,在真空泵中減壓,使海水變為蒸汽,然後推動蒸汽輪機而發電。同時,蒸汽又被引上來,冷卻後回收為淡水。這兩項技術我國正在研究和開發中。(林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