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紡織原料 資訊詳情
紡織行業未來發展新契機
 紡織 2011-01-01 13:25:00

    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核心轉變,就在於整個產業的創造力得到提升,在於全行業創新體系的建立。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為激勵全行業團結奮鬥凝聚強大精神力量;進一步激發廣大職工的創造力,為推動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貢獻力量;進一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促進產業和諧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紡織工業推動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

    「十一五」期間,紡織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調整振興取得積極成效,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品牌創建取得較大進展,出口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重大突破,質量效益、資源節約、節能減排、清潔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紡織科技強國戰略、紡織品牌強國戰略、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戰略和紡織人才強國戰略,促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

    「十二五」時期是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

    要點「十二五」時期是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科技強國戰略,大力推進紡織品牌強國戰略,大力推進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戰略,大力推進紡織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紡織工業在「十二五」時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紡織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要重點實施建設紡織科技強國、紡織品牌強國、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和紡織人才強國4大戰略性任務,「十二五」期間是實現這四大戰略任務的關鍵時期。

    第一,「十二五」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科技強國戰略。

    要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幹、奮起直追,大幅增加行業科技投入和提高科技對總產出的貢獻率。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著力增強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突破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重視應用基礎研究。落實紡織行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重點突破50項紡織行業重大專項,包括先進紡織裝備製造技術、纖維加工新型工藝和產品開發技術、新型高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技術、信息化應用技術等。重點推廣110項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全行業廣泛普及。

    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在爭取國家對紡織科技政策支持的同時,進一步發揮紡織產業內生動力。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強度從不足1%提高到1.5%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的企業達到3%至5%左右。繼續發揮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對全行業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的激勵作用。

    第二,「十二五」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品牌強國戰略。

    要著力營造紡織行業創建自主品牌的環境,在全行業大力推進「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價值創新體系,作為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標誌,大幅提高品牌價值對紡織行業新增長的貢獻率。要參照國際先進水平加快質量標準體系、監測體系、管理體系和控制體系的建設,提升全行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質量信譽和質量價值。要把自主創新放在紡織服裝製造業改造升級的核心地位,還要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大力提高全行業文化創意的水平,適應大眾生活審美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把科技進步和文化創意結合起來,提高產業附加值。全行業品牌價值是商品的品質、品位、品行以及效率的綜合體現,是商品生產與商品消費互動,同時也是市場競爭和市場誠信交互作用的產物。創建品牌不能缺失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感召力和對行業有較強帶動效應的自主品牌和優勢企業的領軍作用,不僅要產生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還要促進小企業社會化協作,形成產業集群外部規模效應和內部規模效應充分發揮的區域品牌建設。

    第三,「十二五」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戰略。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紡織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紡織強國的重要著力點。紡織行業正在規劃發展低碳紡織、綠色紡織和資源循環紡織的量化指標和主要措施,要通過技術改造、裝備製造業進步,科技攻關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和品牌創建力提升,大幅降低單位增加值的纖維資源、能源消耗水平和排放水平,纖維資源循環使用量要達到纖維加工總量的20%左右。

    第四,「十二五」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人才強國戰略。

    未來紡織製造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靠人才競爭實力,靠隊伍的整體素質。建設紡織強國需要廣大職工群眾的參與。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無論是技能工人還是知識型工人,無論是工程技術人員還是產品創意設計師,無論是基層管理者還是中高層企業家,直至各類領軍人才,這些是相互協作的奮鬥集體。要充分尊重職工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新體系的協同作用,要致力於紡織各類人才輩出的體制機制建設和從宏觀到微觀的政策環境建設,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肩負起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光榮使命

    要點肩負起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光榮使命,就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為激勵全行業團結奮鬥凝聚強大精神力量;進一步激發廣大職工的創造力,為推動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積極貢獻力量;進一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促進產業和諧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紡織工業推動科學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第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為激勵全行業團結奮鬥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紡織工業經過產業規模從小到大、改革開放、企業兼併重組、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等深刻變化,偉大的勞模精神不僅傳承下來,並且不斷發揚光大、與時俱進,鑄就了紡織產業隊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造、特別講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堅強意志。今天,2000萬紡織產業大軍正在面對「十二五」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可以預料與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弘揚久經磨礪的偉大的紡織勞模精神。

    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纖維加工總量已經超過世界的50%,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出口紡織品服裝已經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高技術材料、先進生產技術裝備、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供應鏈開拓與管理、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仍然落後於先進國家,大多數企業在跨國供應鏈上仍處於中低端地位。要爭奪世界紡織技術制高點和攀登供應鏈高端地位,要屹立於世界名牌之林,要繼續轉變出口增長方式,雖然具有大有可為的空間和時機,但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只有弘揚勞模精神,把勞模精神化為全行業每一個崗位勞動者的行動,無論是在最基層的細微環節還是在產業鏈的關鍵地位,無論是局部還是整體,無論是提升一個企業的競爭力還是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都離不開勞模精神在全行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在全行業形成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關愛勞模的良好氛圍。

    第二,進一步激發創造力,為推動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積極貢獻力量。

    紡織產業先進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價值都是買不來的,也不是一兩個企業的成功實踐所能承擔的,而是整個產業的改造提升和品牌創建。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核心轉變就在於整個產業的創造力得到提升,在於全行業創新體系的建立。當然,實現這種轉變不是靠主觀願望,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靠廣大職工的社會實踐去創造。

    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動科學發展上來。全行業職工要以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為榜樣,爭當銳意改革創新的先鋒、推動科學發展的楷模。要把自己的創新潛能和活力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投身創新實踐和勞動競賽,立足本職崗位,學習科學知識,投身創業實踐,勇於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總結實踐經驗,爭創一流業績,把實現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目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積極獻計出力。

    第三,進一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促進產業和諧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要切實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農民工已是當代紡織職工的主體,我們一定要適應新形勢,從各方面採取有力措施,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學習和提高創造條件。

    要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廠務公開制度,使廣大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充分有效保障。要通過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提高勞動報酬。在產業核心競爭力和質量效益提高基礎上不斷提高廣大勞動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他們不斷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切實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建立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勞動保護機制。廣大職工要充分發揚識大體、顧大局的光榮傳統,增強主人翁意識,依法表達合理訴求,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第四,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紡織工業推動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

    不斷提高廣大勞動群眾的綜合素質,是推動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保證。要引導廣大勞動者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勞動能力和勞動水平,努力成為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的知識型工人和一線創新人才,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要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適應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人才結構,不斷壯大紡織科技人才隊伍。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依託紡織重大科研和攻關工程項目、企業研發中心、國家級研發基地、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產業鏈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努力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第一線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鑑於紡織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需要大批優秀企業領導人才,要按照市場化機制和培訓機制加快產生一批擁有創建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跨國企業和產業集群、產業創新聯盟的領軍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同時,還需要大批中小企業的優秀管理者隊伍,帶動廣大中小企業提高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要完善各類人才的培訓機制,發揮大學、大專、高職等的教育能力,建立各類培訓基地。加大對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壯大知識型工人隊伍,加強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管理者的創業能力的培訓,提升企業家的戰略決策水平和走上世界競技舞台的國際化的能力。

    要大力引導紡織工人、科技人員和廣大幹部、各類領軍人才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積極發展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企業文化。

    「十一五」時期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取得積極成效

    要點「十一五」時期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取得積極成效。紡織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品牌創建取得較大進展,出口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重大突破,質量效益、資源節約、節能減排、清潔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5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紡織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十一五」期間紡織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品牌創建取得較大進展,出口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重大突破,質量效益、資源節約、節能減排、清潔安全水平顯著提高,為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貢獻,譜寫了新的篇章。

    與「十五」時期末的2005年相比,紡織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產值增長1.3倍,其中內銷產值增長1.7倍,國內消費市場對紡織工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十一五」末內銷市場依存度比「十五」末提高了10個百分點;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增加了約60%,總產出對纖維資源投入的依賴度比「十五」時期下降12%;「十一五」期間,全國衣著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1.15倍,限額以上服裝批發零售年均增長速度比全社會消費品增長平均約高出6至8個百分點;紡織工業出口雖然遭受較為嚴重的貿易摩擦、生產成本持續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全行業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仍增長了80%,貿易順差增長了92%。更重要的是「十一五」期間出口貿易增長中價值增長的貢獻率從「十五」期間的12.47%上升到「十一五」期間的55.51%,數量增長貢獻率從「十五」期間87.53%下降到「十一五」期間的44.49%。

    「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6倍,年均增速19.7%,高出「十五」期間增速11個百分點,使全行業先進技術比重有了重大提高,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研發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每年大約有1000項新增專利產生,高技術纖維研發不斷有新突破,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化纖工程建設使中國化纖產量已達世界的52%以上,2010年化纖產量將達到3100萬噸,比2005年增長超過86%。各種纖維素纖維新技術層出不窮,國產先進技術裝備在紡織行業設備投資比重已達七成,產學研結合大大提升了全行業產品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的新產品產值高出產值增長58個百分點,產業用紡織品取得年均18%的增速,其纖維消費量占全行業的比重已經從2005年的13%上升到2009年的19%。「十一五」期間,行業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僅前4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產值的能耗就下降了38.69%,水排放下降了24%,纖維的循環利用年產量約700萬噸,相當於過去一年國內棉花的全年產量。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了3.16倍,比產值增幅高出1.37倍;「十一五」時期,在全行業倡導以質量為品牌生命、以創新為品牌靈魂、以快速反應能力為品牌活力、以落實社會責任為品牌社會價值「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注重市場公平和消費者評價,促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和各行業領軍品牌的較快成長,科技含量與品牌價值的提升使占規模以上企業數三分之一的企業的總平均利潤率達到8.6%。

熱門推薦

免費報告

更多
紡織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