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已逐步進入資源循環大周期,大量汽車、家電等機電產品面臨淘汰或報廢,為加快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提供了基礎條件。目前,已開發國家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有色金屬總產量平均超過50%,與之相比,我國差距明顯,再生有色金屬利用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面對我國不斷加劇的資源環境雙重約束,不管是從節能減排還是從有色金屬產業自身發展需要出發,都要求提升再生有色金屬利用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加快發展。
日前,工信部、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簡稱《計劃》),在嚴把准入關的同時,將充分發揮金融、財政、稅收、環保以及土地等政策手段作用,促進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這表明,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進一步提升。
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資源和環境壓力與日俱增,近年來,有色金屬再生利用得到快速發展,生產和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比重逐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已成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9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當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的24.3%,相當於10年前全國10種有色金屬總產量,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但另一方面,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也面臨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首先是產業集中度低,亟待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再生有色金屬行業多數企業生產規模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0多家再生鉛企業,2009年平均產能僅為4100噸;年產量超過10萬噸的再生銅企業只有2家,多數企業年產量低於3萬噸;大型再生鋁企業年產量達到30萬噸以上,小企業年產量僅有幾百噸。目前,行業缺乏准入管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市場競爭無序,亟待加以規範。
其次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後,環保形勢嚴峻。綜合能耗、污染物排放、資源回收利用率等關鍵指標與已開發國家差距明顯。再生銅行業,大部分中小企業仍採用落後的傳統固定式陽極爐;再生鉛行業,小企業產能占50%,大多採用人工拆解廢鉛酸蓄電池,廢鉛酸液隨意傾倒,冶煉工藝及設備落後,鉛膏、鉛柵未實現分類熔煉,帶來極大環境污染隱患。
此外,標準政策體系有待完善,先進產能競爭力弱。規模化、規範化企業節能環保投入大,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在廢舊有色金屬原料採購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生產經營困難,產能開工不足。整個行業呈現出「規模經濟不出效益」、「環保科技不出效益」、「先進產能吃不飽」等不正常狀態。
業內人士表示,從投資空間看,目前再生有色金屬的產能已經過剩,未來的投資空間主要在於對技術落後企業的淘汰與改造升級方面。
對此,《計劃》明確,將嚴格行業准入條件,對落後產能實行限期治理和整改,仍不達標的應予關停。對未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的地區,暫停投資項目核准和審批。加大對限期淘汰裝備的監管力度,防止擅自擴容改造和異地轉移。
在對落後產能打壓的同時,三部門還對骨幹企業給予大力支持。《計劃》明確,支持再生有色金屬優勢項目,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引導行業規範發展,逐步提升發展質量水平。《計劃》要求,到2015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1200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占當年銅、鋁、鉛產量的比例分別達到40%、30%、40%左右。屆時,再生銅、再生鋁行業形成一批年產10萬噸以上規模化企業,再生鉛行業形成一批年產5萬噸以上規模化企業。前10位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50%以上;培育形成若干產業集聚發展的重點地區,其產能比重超過80%。
同時,《計劃》將制定鼓勵實施併購重組的政策措施,對符合條件的骨幹企業兼併重組給予融資支持,並優先支持實施兼併重組企業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